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药 > 列表
中药 共有 682 个词条内容

一、药论总义

    药有五味张元素曰:凡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药有阴阳阴阳之气平则无病,不平...[继续阅读]

中药

二、用药治病原理

    百物与人殊体,而人借以养生却病者,何也?盖天地亦物耳,惟其形体至大,则不能无生。其生人也得其纯,其生动物也得其杂,其生植物也得其偏。顾人之所谓纯者,其初生之体然耳。及其感风寒暑湿之邪,喜怒忧思之扰,而纯者遂漓;漓则气伤...[继续阅读]

中药

三、药性作用原理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继续阅读]

中药

四、论药物不能直行治病

    药之能治病者,止有制方,如吸毒石之吸毒,雄鸡嘴之治蜈蚣毒之类,所谓禽之制在气也。时下所用汤丸等方,皆和方也,药物不能直行治病。或曰:药物既不能治病,汝医病能不用药乎?曰:药之走脏腑经络,拨动其气血,如官行文书,该管衙门...[继续阅读]

中药

五、用药治病乃以偏治偏

    天下无不偏之药,亦无不偏之病,医者原以药之偏,矫病之偏。如对症,毒药亦仙丹;不对症,谷食皆毒药。无论病家医士,只当讲求病系何症,治当用何法,方当用何方,药当用何药。对准病情,寒热温凉,皆在所用,无好无恶,无不见效。若不论病...[继续阅读]

中药

六、药物治病原理

    天地只此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对待而为六气(风寒湿燥火热是也)。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继续阅读]

中药

七、药物得气化之偏而能治病论

    病也者,不过寒热有所偏颇,燥湿不得和平耳。天地间金石草木鸟兽鱼虫,亦得四时阴阳之气以生,惟皆偏而不纯,故取以为药,乃偏以治偏之法。以寒气之药化病气之热,以热气之药化病气之寒,以燥气之药化病气之湿,以湿气之药化病气之...[继续阅读]

中药

八、论病与药之相反相制不可混淆

    有热病即有寒病,有湿病即有燥病,以及表里、虚实,莫不对待。故无论何病,皆有寒热、燥湿、表里、虚实之异,执一书而谓道尽,于是执一方而谓治无他法者,未能透彻至理者也。是以用药之误,每误于病状相同。同一肝风抽搐也,而虚甚...[继续阅读]

中药

九、药物名象与功用相关论

    按《本草纲目》金石、草木、禽兽、果谷,自神农及今计一千六百余种,命名之义,各有思存。如黄连、白芷、青黛、元参之类,以色而命名也;甘草、苦参、酸枣、细辛之类,以味而命名也;寒水石、腽肭脐、火硝、香薷之类,以气而命名...[继续阅读]

中药

十、论药性之取象原理

    用皮者,以皮治皮之义,故姜皮、茯苓皮、橘皮、桑皮、槟榔皮皆能治皮肿。用心者,取其以心入心之义,故桂心以温心气,茯神木用以安心神,莲子心用以清心火,竹叶心亦能清心火,是皆以心入心之义。其用汁者,或取象人之水津,如姜汁、...[继续阅读]

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