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 > 列表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 共有 66 个词条内容

(二)细胞存活率测定

    1.四甲基偶氮哇盐比色法(1)原理 四甲基偶氮哇盐(MTT)是一种黄颜色的染料。活细胞线粒体中琥珀酸脱氢酶能够代谢还原四甲基偶氮哇盐,同时在细胞色素C的作用下,生成蓝色(或蓝紫色)不溶于水的甲臜,甲臜可用二甲基亚砜、无水乙醇...[继续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

(三)细胞凋亡检测

    1.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1)原理 Hoechst33342为膜通透性的荧光染料,Hoechst33342可与细胞核DNA(或RNA)结合。正常细胞和凋亡细胞均可被Hoechst着色,但是正常细胞核的Hoechst着色的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淡蓝色;而凋亡细胞的核由于...[继续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

(一)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研究动物模型

    与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因素密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前体分子在生物进化上是很保守的蛋白,具有进化树的意义(图4-1)。在从低等(如线虫)到高等(如灵长类动物)的真核生物体中,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家族同源物都存在广泛表达。淀粉样蛋...[继续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

(二)大鼠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研究

    大鼠寿命一般为2.5~3年,行为表现多样,情绪反应敏感,具有一定的变化特征,常用以研究各种行为和高级神经活动的表现,因此,大鼠是比较理想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对学习与记忆能力损伤的动物模型。1.自然衰老大鼠模型衰老无疑是阿...[继续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

(三)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行为学研究

    1.Morris水迷宫Morris水迷宫装置是英国心理学家Morris于20世纪80年代初设计并应用于大脑学习记忆机制研究的一种实验手段。Morris水迷宫系统包括一个盛有水的圆形水池、隐藏在水面下的平台以及一套图像。自动采集和处理系统:摄像机...[继续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

(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是常用的医用图像观察技术之一。X射线照射人体内,不同的组织或器官拥有不同的密度与厚度,故其对X射线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作用,经电脑的辅助运算后,呈现为断层切面的组织或器官的灰阶影像对比分布...[继续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

(二)组织化学显微观察

    组织化学显微观察的基本原理是在组织切片上加一定的试剂,使它与组织或细胞中待检验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颜色的能采用光镜观察的沉淀物。根据生成的生色物质不同及观察光镜的不同,组织化学显微观察包含普通光学显微镜...[继续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

参考文献

    [1]HoritaA,CarinoMA,LaiH.PreliminarystudiesontheeffectsofaTRHanalog,MK-771,inananimalmodelofAlzheimersdisease.ProcWestPharmacolSoc,1987,30:57-58.[2]田金洲,时晶,张学凯,等.2011年美国阿尔茨海默病最新诊断标准解读.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4):91-100.[3]AhmadulK...[继续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

(一)抑制β-淀粉样蛋白生成

    β-淀粉样蛋白是淀粉样蛋白前体通过蛋白酶水解途径裂解成长度为39~43个氨基酸组成的片段。跨膜蛋白-淀粉样蛋白前体有两种酶解途径:淀粉样蛋白生成途径和非淀粉样蛋白生成途径。前者,淀粉样蛋白前体先通过β-分泌酶断裂淀粉...[继续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

(二)减少β-淀粉样蛋白聚集

    大量实验已经证明β-淀粉样蛋白具有神经毒性,老化形成的β-淀粉样蛋白聚合体进一步增强了β-淀粉样蛋白的毒性。因此,防止β-淀粉样蛋白聚合可以有效缓解β-淀粉样蛋白的毒性。(1)蜕皮甾酮,别名β-蜕皮素或20-羟基蜕皮酮,是从植物...[继续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及生物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