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 列表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共有 109 个词条内容

第三节 乳痨

    乳痨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慢性特异性化脓性疾病。本病临床少见,国外统计其发病率约占全部乳房疾病的1%左右,国内统计约占2.7%~4.7%。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尤多见于20~40岁妇女,往往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发病,男性病人甚少。既往常...[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四节 乳发

    乳发是发生在乳房部容易引起肌肤腐烂坏死的化脓性疾病。临床较少见。多发于哺乳期妇女或平时不注意卫生的妇女。其特点为病变范围较乳痈大,局部焮红漫肿疼痛,迅速坏死溃烂,来势凶险,严重时可致热毒内攻。【源流】本病最早...[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五节 粉刺性乳痈

    在历代中医文献中,至今未查阅到有与本病相类似的病证的记载。1958年顾伯华老中医在国内首先将本病形成瘘管时命名为“慢性复发性伴有乳头内缩的乳晕部瘘管”,采用中医挂线疗法、切开疗法和外用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至80年...[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六节 乳漏

    乳漏是指发生于乳房部或乳晕部的慢性炎性管道。以疮口有脓液或乳汁流出,久漏不收口为临床特点。往往继发于乳房或乳晕部的疾病如乳痈、乳发、乳疽、乳痨及粉刺性乳痈。【源流】对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隋《诸病源候论》;“...[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七节 乳癖

    乳癖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全部乳房疾病之首位。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房结块,并多随月经周期或情志改变而变化。【源流】本病属中医“乳癖”、“乳中结核”范畴。乳癖之名首见于华佗《中藏经》。隋《...[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八节 乳疬

    乳疬是指在乳晕部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性结块的疾病。好发于青春发育期前女性(10岁以前)、青春发育期男性(13~17岁),中老年男性(50~70岁)也可发生。【源流】乳疬之病始见于宋《疮疡经验全书》,“奶疬,是十五六岁女子,经脉将行...[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九节 乳核

    乳核好发于20~25岁女青年,其临床特点为多见一侧乳房单发肿块,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活动度大,多无疼痛。【源流】历代文献将本病归属“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的范畴。隋《诸病源候论》谓:“癖者,癖...[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十节 乳衄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女性,以40~50岁为多见,偶见于男性。多见于单侧乳房发病,双侧发病者较少。临床主要表现单个或多个乳孔溢出血性或其他性状的液体,部分病例可触及肿块。【源流】本病属中医“乳衄”范畴。历代文献中记...[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十一节 乳溢

    乳溢即乳头溢液。从广义上讲,包括了所有伴有乳头溢液的乳房疾病;从狭义上讲,主要指乳头流出乳汁的疾病。乳溢只是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源流】在历代文献中记载了“乳泣”、“乳涌”、“漏乳”、“乳汁自涌”、“产...[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

第十二节 乳少

    乳少指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又称产后缺乳。多发生在产后数天至半个月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源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较为深刻和全面。早在隋《诸病源候论》中就有“产后无乳汁候”,首先提出了津液暴竭,经血不足可...[继续阅读]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