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胃肠道CT诊断学 > 列表
胃肠道CT诊断学 共有 106 个词条内容

1.1.1 被检者准备

    CT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空间分辨率,在多数情况下能够区分胃肠道内的液体、食物和粪块等;但是这些胃肠道内容物仍对检查结果有较大影响,甚至可导致漏诊和误诊。因此,在病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充分做好胃肠道检查前准备。胃...[继续阅读]

胃肠道CT诊断学

1.1.2 低张药物

    如前所述,胃肠道蠕动和肠壁舒张程度,对CT图像质量和诊断分析有相当大影响。在CT检查时使用低张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胃肠道蠕动,减少运动伪影和肠管蠕动造成的移位;降低管壁张力,有利于管腔充分均匀的扩张。如无禁忌症,都应...[继续阅读]

胃肠道CT诊断学

1.1.3 胃肠道内对比剂

    引入胃肠道内对比剂,有利于扩张管腔、判定胃肠道走行和显示瘘道腔隙与胃肠道的关系。利用对比剂充分扩张胃肠道管腔,有利于消除管壁增厚的假象,更好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同时有利于观察管腔形态及管壁伸展性的变化。根据密度...[继续阅读]

胃肠道CT诊断学

1.2.1 体位

    常规采取仰卧位扫描,根据胃肠道内对比剂和病变所在部位的不同,可增加扫描体位,以利于更好地显示病变。可依“气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在双对比造影中普遍应用的规律,选择适当的体位进行扫描。如采用气体作为对比剂时...[继续阅读]

胃肠道CT诊断学

1.2.2 非螺旋扫描

    对于小范围的检查(如胃、十二指肠、回盲部、直肠等),可采用8~10mm层厚,逐层扫描;对大范围的检查(如全结肠、小肠等),可采用8~10mm层厚,隔层扫描(16~20mm进床)。在上述扫描的基础上,根据诊断的需要可对病变部位加薄层扫描(层厚...[继续阅读]

胃肠道CT诊断学

1.2.3 螺旋扫描

    螺旋CT与传统CT相比,有以下优势:连续容积扫描,缩短了扫描时间,可一次屏气完成扫描,较好地避免呼吸错位的影响;增强检查时机把握更加准确,可进行多期扫描;对容积数据可进行任意间隔重建,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准确地显示病灶形态...[继续阅读]

胃肠道CT诊断学

1.2.4 增强

    增强检查使用的造影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种。造影剂的用量,根据病人的体重而定,一般每千克1.5ml左右。多采用团注法,如有条件应使用高压注射器,通常以2~3ml/秒的速度注射。增强扫描的时机由观察目的而定。推荐下述增强扫描...[继续阅读]

胃肠道CT诊断学

1.3.1 方法

    前处置:检查前准备同胃双对比造影或结肠双对比造影。如无禁忌证,检查前5~10分钟肌肉注射654-220mg。上胃肠道检查者口服产气剂3~6g,下胃肠道检查需经肛注气约1000ml。扫描方法:实时螺旋扫描,120~130Kv,200~280mAs,层厚3~5mm,螺距(p...[继续阅读]

胃肠道CT诊断学

1.3.2 各种三维图像的比较

    近期发表的有关胃肠道三维技术的文章,主要集中于CT仿真内镜方面,在临床应用上我们体会单纯应用仿真内镜所提供的信息仍较有限。为了使三维成像技术在胃肠道检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尝试采用多种成像方法显示胃肠道的解剖...[继续阅读]

胃肠道CT诊断学

1.3.3 临床应用评价

    有关三维成像的文章已有许多报道,但在胃肠道领域中的应用报道不多,笔者总结1998年5月至1998年10月间完成的263例胃肠道螺旋CT三维重建病例,初步有以下一些体会。1.显示胃肠道立体解剖及病灶定位由于胃肠道在腹腔内占据的范围很...[继续阅读]

胃肠道CT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