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 列表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共有 166 个词条内容

1.传统思想与现代理解间的语言沟通问题

    中华文明史可区分为传统期和现代期两个本质上不同的区段,前者长达数千年,后者仅百余年。前者在社会与文化的各个方面自成一体,后者在接触西方文明后性质与方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百年之后,随着世界各文明体的相互融合进程...[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2.古代道德意识的产生

    道德现象的生物性、社会性、历史性与心理性根源,今日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研究,但本书的主题并非在此,而是仅就已知历史记载及一般人性经验,对道德与伦理现象的人性论背景进行初步的溯源,以供本书的仁学伦理学研究之用。...[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3.仁学思想的划时代出现

    无论是按照儒家标准还是按照现代人本主义伦理学标准来看,所谓“孔子思想”的重大意义之一即表现为: 该思想代表着中华文明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不仅是非官方的而且是个人意志本位的、有关社会正义与个人良知的伦理价值观表达...[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4.仁学、法家、儒家、儒教

    汉代成立后所形成的新的社会政治形态及其思想样式,可统称为“儒家”。(如果沿用战国时期用词的话: 那时的派系单元称之为“家派”,“家”与 “派”相通,故称之为 “先秦百家”或 “诸子百家”,因此与“法家”对举的是“儒家...[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5.《论语》与仁学

    现代研究《论语》与仁学的主要“基础”就是传承的《论语》文本。此一在四百年左右期间由不同时代、不同人士在同一原始文本基础上陆续编写而成的伦理学系统文本,反映了春秋、战国、秦汉等不同时代、不同人物 (大致而言)...[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1)基本价值学原则及主体意志力确立

    仁学在本质上相当于与其同音、同义的 “人学”(“成仁”之学即“成人”之学,也即成君子之学),它以零散格言集结的方式,从个人主体实践者角度,呈现出一个有关现世人本经验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和实践观的思想...[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2)仁学伦理信仰体系及其实践方法

    纯粹伦理理念崇敬原则。仁学排除了人间的及超自然的个体偶像崇拜。“仁”作为精神性、实践性、最高综合性伦理概念,其所指的“理念性和范围伸缩性”使其不囿于任何历史上体践该价值的具体对象,从而宜于成为 “伦理精神价...[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2.《论语》指令句的文本呈现方式

    具有理性批评意识的古今各《论语》 “文本批评者”多认为,《论语》 中部分章句为不同时期不同编写者依据“不约而同的”大体一致或类似观点陆续编写而成,但《论语》仍被普遍看作 “一部书”,而不是一部“多作者的格言汇集...[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1)《论语》的儒学读解和仁学读解

    汉儒歪曲、利用先秦孔学并圣化、神化孔子以使其可参与儒教意识形态的构成及运作,然而也正因儒教对《论语》 的重视与利用,遂使得《论语》文本得以历经几千年而大致完整地保存下来。因为儒教权势对仁学伦理学的此一利用方...[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2)仁学作为非宗教性的伦理信仰学

    从商周到秦汉的政治史,为一自然演变及渐进的过程。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周初分封诸侯国及其他由蛮夷变华夏的新兴属国逐渐各自发展壮大。各大小权势集团的政治独立性程度逐渐增强,也随之逐渐发生了各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