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中的“利”“命”“仁”都是春秋时期的流行观念,但是三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不知孔门弟子在整理孔子言论时为何要将三者归并在一起? 是简单罗列还是另有深意? 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有人曾经试图用某种观...[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本章中的“利”“命”“仁”都是春秋时期的流行观念,但是三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不知孔门弟子在整理孔子言论时为何要将三者归并在一起? 是简单罗列还是另有深意? 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有人曾经试图用某种观...[继续阅读]
伯牛,冉耕,字子牛。在孔门弟子中,冉伯牛离世较早,大概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论语》中关于他的记载仅此一章,《史记》《礼记》《孔子家语》等书中也没有太多信息,因此其德行和事迹均阙如无考。在孔门“四科十哲”名单中,他...[继续阅读]
司马牛是孔门弟子,司马是复姓,名耕,字子牛。《左传·哀公十四年》中也有一个司马牛,名犁,他是宋司马桓魋的弟弟。司马迁在《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中并没有收录本章言论,也没有点明《论语》中的司马牛与宋司马桓魋是兄弟关系...[继续阅读]
本章所记之事应发生在孔子失意于鲁以后,此事涉及公伯寮、子路、季桓子、子服景伯以及孔子等人。公伯寮是鲁国“三桓”孟孙氏士人,《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把他列入“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经后人考证,此为太史公之误①...[继续阅读]
孔子在本章中把“畏天命”和“不知天命而不畏”作为判别君子与小人的道德标准之一,他在《尧曰篇》中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传统的天命观念结合起来,这是孔子在创建儒家理论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继续阅读]
本章和《子罕篇》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样,表现了孔子对于那些容易发生认知错误的问题所一贯持有的审慎、严谨态度。“不语”是不主动与人谈论,如果有人求问,也尽量回避不答或者答非所问。《皇疏》:“或问曰:‘《易·文...[继续阅读]
“吾无间然矣”是孔子赞颂夏禹之辞,“间”的本义是罅隙、缝隙,这里引申为离间或非议,《先进篇》中也有相同用法:“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称颂夏禹“无间然”,说明当时肯定有“间”的论调存在,因此孔子...[继续阅读]
本章分樊迟“问知”和“问仁”两个部分,孔子回答得很简洁,思想内容却很丰富。有关“问仁”的内容将在《仁(仁者)》中进行评析,这里重点评析“问知”的内容。“知”同智,用作形容词,形容人聪明、智慧。樊迟请教何以为智者...[继续阅读]
季路就是子路。在孔门弟子中,子路学业一般,堪堪升堂,未能入室①,但是他对于鬼神之事却比较热衷,孔子病重期间,他悄悄找了一本民间传抄的迷信之书《诔》,虔诚地为孔子祷告。孔子后来问他向谁祷告,他也说不清,只好含糊其词地...[继续阅读]
《论语》主要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但也有少数篇章记录了孔子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比如子所雅言、子所不语、子以四教等等,可见孔子不仅重言传,而且也重身教。本章记录了孔子所慎之事。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为人谦和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