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论语》言论 > 列表
《论语》言论 共有 338 个词条内容

《论语·雍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清人刘宝楠在汇集各家之言的基础上,对《论语》中的“道”做出如下概括:“‘道’者,人所由行之路。事物之理,皆人所由行,故亦曰‘道’。”②刘氏概括的这两层意思基本涵盖了《论语》中绝大多数“道”的含义,本章“中道而废...[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在孔子的观念中,“道”是恒定不变的客观真理,“人”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无限接近真理,认知真理,弘扬真理,人生价值也只有通过不断追求和践行“道”才能得以体现。在“人”与“道”的关系中,“道”是客观存在,不会因人因事...[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论语》中,“道”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即为政之道,具体是指当政者实行统治的策略和方法或从政者围绕治国理政问题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学说思想。本章中的“道”就是为政之道。《论语·泰伯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本章是卫国公族大夫公孙朝和孔门弟子子贡之间的对话,对话内容是关于孔子所学问题,时间应该在孔子居卫期间,即鲁定公十三年至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7—前492年)。此时孔子在政治上刚刚遭受重大挫折,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出仕机会,因...[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本章共有四句言论,分别阐述了四个问题:一是守道;二是避祸;三是现隐;四是知耻。关于现隐和知耻问题已在《用行舍藏》中另作评析,这里重点评析守道和避祸问题。“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两句言论的核心是“善道”,“善”是意...[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雍也》:“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本章是研究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孔子从历史演进的纵深角度深刻阐述了“道”的政治内涵。尽管有些观点不够成熟,甚至存在谬误,但是这种透过历史现象来把握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孔子认为...[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本章是孔子晚年言论,此时他年已迟暮,然而“道”犹不行,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有生之年已经无法实现“吾其为东周”的政治理想了,因此心境悲凉,有感而发。“朝”与“夕”,极言时间之短,表达了孔子时不我待的迫切心情;“闻”...[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器”是生活中用来盛装东西的器皿,容量大小不一,形状各式各样,用途也各不相同。“器”的功能在于“用”,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①意思就是,用土烧制的陶器有虚有实,实体部分谓之“器”,空虚部分则谓之“...[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本章主要论述的是“为政”问题,相关内容已在《政(令)》中另作评析,这里重点评析“德”。“为政以德”的“德”当然是当政者的政德,即先王之德或君子之德。孔子认为,“德”是当政者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对于治国安民、兴...[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宪问》:“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本章言论似有所指,但是具体所指则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孔子是对某些人或事进行批判。从逻辑关系来看,“德”涵盖了“言”,“言”则未必能体现“德”。本章中的“言”并非寻常人的寻常言论,而是历代圣贤的立世之言,也就是...[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