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论语》言论 > 列表
《论语》言论 共有 338 个词条内容

《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之事大约发生在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即孔子第一次居卫期间。“陈”同阵,即下文中所说的“军旅之事”。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卫国正式宣布叛晋,并与齐国组成反晋联盟。在此后十余年间,卫、齐等国多...[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本章是孔子关于“祭”的最直接言论,内容涉及祭祀者与祭拜偶像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某种神秘主义的宗教倾向,因此值得认真研读。前两句描述了孔子临祭时毕恭毕敬的举止和神态①,在内容上似有重复,因此《皇疏》解释说,前一句...[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为政》:“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本章言论只有两句,但是在内容上却没有关联,前一句与“祭”有关,这里作重点评析;后一句则与“勇”有关,将在《勇(勇者)》中另作评析。人因有鬼而祭,不过祭有“祭”有“谄”,二者区别在于祭拜偶像是否“非其鬼”,“其”是代词...[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 曾泰山不如林放乎?’”

    《八佾篇》中集中记载了几起鲁国公族贵族的违礼事件,都与祭祀有关,“季氏旅于泰山”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季氏”是鲁国执政国卿季康子,冉有是孔门弟子,此时他已受聘于季氏,担任季氏宰之要职,故而孔子有“女弗能救与”之...[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禘”是天子祭天大典,故而又称“大祭”②或“吉祭”③。《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古人举行祭天大典时还要请出本族始祖来陪天享祭,而这些本族始祖必须有功于后人,诸如“法施于民”...[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用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 使民战栗。’ 子闻之, 曰: ‘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 既往不咎。’”

    本章是鲁哀公与孔门弟子宰我之间的对话,他们谈论的是社主用木问题,因此与祭祀有关。孔子此时人在陈国,“子闻之”说明他是后来听说此事的。《礼记·祭法》:“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 乡党》: “祭于公, 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 不食之矣。”

    《乡党篇》在《论语》全书中比较特别,在编辑体例上,不仅通篇混为一章,而且各种古本编次也不相同,《鲁论》和《齐论》均将此篇列于《子罕篇》之后,《古论》则将其列于《学而篇》之后,为全书次篇;在表述风格上,语言文字与全书...[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乡党》:“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古人在饮食方面的礼仪习俗非常繁复琐碎,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礼”最早起源于饮食:“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⑤本节就是关于饮食礼仪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孔子“祭思...[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目前通行《论语》注本(包括有些权威注本)对于本节的解释存在诸多谬误,许多研究者更是不求甚解,以讹传讹。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数研读者对于《乡党篇》不够重视,不愿意在这些琐碎繁复的礼仪中花费太多的死功夫;二...[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

《论语·述而》:“子疾病, 子路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路请祷”之事发生在孔子病重期间,虽然子路是出于好心,但孔子并不领情,因为神祇世界也是有规矩的,祭是祭,祷是祷,不能想要什么就求什么,想求谁就求谁。在古代汉语中,“祷”与“祭”词义基本相同,《广雅》:“祷,祭也。”不...[继续阅读]

《论语》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