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医政史略 > 列表
中医医政史略 共有 79 个词条内容

一、明代传染病防治政策

    明代是传染病的多发时期,据研究者的保守估计,在明代276年中,至少有168年出现过传染病,总的次数在330次以上。明代传染病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一些明显特点。在整个明代历史时期,前期传染病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传染病在季...[继续阅读]

中医医政史略

二、医药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政策

    在信息传播落后的传统社会,医药知识的普及对促进人们卫生健康至关重要。明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诸多官员刊刻了许多通俗易通的方书,有效指导了各地医学实践。明代编辑本草和方书非常兴盛,这里只能略举数例说明之。弘治...[继续阅读]

中医医政史略

一、中央医疗机构

    封建社会的中央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只能是封建帝王及其家眷,或者其他的朝廷官员,普通人无法享受。在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自身的健康,这一特点从宫廷中建立的专门医疗机构就可以看出。北京作为金中都并...[继续阅读]

中医医政史略

二、地方医疗机构

    地方医疗机构指由地方政府主办面向社会服务的医疗机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防范疫病的流行,也设立了一些医疗机构。除中央外,清代在地方也设有医学衙署,不仅负责地方的医疗保健,同时负责地方的医学教育。在清初郭世...[继续阅读]

中医医政史略

三、社会抚恤组织

    清代统治者及地主、豪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各地上兴办有养济院、普安堂、育婴堂及粥厂等,收养社会上的贫孤无靠者,以示恩泽民众。养济院明代已有,英宗天顺间谕户部令顺天府在大兴、宛平二县各设养济院一所。清沿前代例...[继续阅读]

中医医政史略

一、清代中央的中医教育

    清代中央的医学教育属太医院管辖。在太医院中设有教习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京师大学堂增设了医学实业馆,传授中西医学。太医院是清廷最高医事机构,功能职责较多,主办和管理医学教育、培养医药人才,是其一项重要职责...[继续阅读]

中医医政史略

二、清代地方的中医教育

    清代前期,地方中医教育规模并不大。对于地方上的医学教育机构,府设正科一人(从九品),州设典科,县设训科,三科都由医士担任,名额各为一人,俱未入流。这些地方医官一般都由礼部查明咨送,且知会太医院,年终造册报吏部存案。府、...[继续阅读]

中医医政史略

三、清代末年的中医教育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一系列的割地赔款,使清政府摇摇欲坠。改良主义者认为此时非变法不足以维新,便开始了改革运动。教育包括中医教育也在此列。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康有为、梁启超实行“戊戌变法”,在“百...[继续阅读]

中医医政史略

四、清代中医教育的亮点

    经过清代268年的发展,清代中医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医药人才,为后世中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清末中医教育改制,增设西医课程,亦为后世树立了范式。概括起来,该时期中医教育有以下几个亮点。注重教育的正规性。清...[继续阅读]

中医医政史略

一、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首要大事。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身份社会”。食品安全涉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大清律例》以律文的形式载明“造御膳误犯食禁”为“大不敬”,列入“十恶”之一,处以...[继续阅读]

中医医政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