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 列表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共有 142 个词条内容

四、阴阳五行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简化模型

    总结上述,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自然规律方面,与现代人的系统论、控制论思想,何其相似乃尔。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古人只能用宏观观察的方法去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和现代人在系统工程中,用数理统...[继续阅读]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一、五脏说及其受到的挑战

    五脏,就是心、肝、脾、肺、肾,这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明确的表述。例如,“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素问·五脏别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素问·五脏生成》)。不过,五脏说并...[继续阅读]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二、九脏说

    五脏之争未了,又出现了“九脏”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继续阅读]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三、十一脏与十二脏

    十一脏的说法有二:一是五脏六腑说,五与六相合而为十一脏。这是与“天六地五”的周人传统相关的。二是《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王冰注:“上从心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证之马王堆汉墓医籍帛书的...[继续阅读]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四、藏象学说是用“黑箱方法”建立的人体解剖生理模型

    综上所述,藏象经络学说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古代人体解剖学逐渐衰落,代之以宏观观察和抽象思考,使藏象经络学说向模型化方向发展。用现代控制论的“...[继续阅读]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一、《黄帝内经》中的“其民故曰朴”

    今本《黄帝内经》在论述摄生时,主张“知道”。这个“道”,既是养生之道,又是道家先天地而生的“道”。《黄帝内经》在憧憬上古之人养生符合于道时,认为符合的就是道体的清静、虚无,其集中的表现是归结于“朴”。朴指原木...[继续阅读]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二、“德全不危”与医经论“德”

    “德全不危”,是紧接着“其民故曰朴”而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懼(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德全不...[继续阅读]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三、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素问·上古天真论》以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为例,论述了不同的养生方法可以达到四种不同的养生境界,成为四种养生楷模的人。这四种人的原型都出自《庄子》,其中真人、至人、圣人与老子、庄子所提基本一致。尤其“真人”...[继续阅读]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四、关于“一者因得之”与“得一”

    道家的“一”有特殊的含义,既是老子“道生一”的“一”,也是庄子“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的“一”。“一”就是气,也就是道,这在前面已经有详细的论述。医经在道经的影响下,在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中也强调一。《黄帝内...[继续阅读]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五、损有余、补不足的论治原则

    损有余、补不足,是中医治病的最高治则。所谓有余,指的是实证,“邪气盛则实”;所谓不足,指的是虚证,“精气夺则虚”。而且还须指出,邪气是危害健康、造成疾病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损害,必须祛除,邪气无所谓不足。正气是人体维持...[继续阅读]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