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 列表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共有 545 个词条内容

1.6.4 急性血栓形成

    急性血栓形成包括导管内血栓形成和导管外血栓形成两种情况。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方法是经常地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应用肝素涂层的导丝也有帮助。当导管放在动脉中暂时不用时可冲洗后关闭管腔。简单的方法是,每一次导丝...[继续阅读]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1.6.5 输送径路血管损伤

    包括血管夹层、破裂和断裂等。引起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为腔内器械对径路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包括穿刺、鞘管置入、通过导丝、通过输送器和球囊扩张等操作环节。其中夹层是血管损伤中常见的类型。无论穿刺注射、鞘管置入、操...[继续阅读]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1.6.6 栓塞

    是指附壁血栓、硬化斑块或术中导管内、外新形成血栓发生脱落造成内脏或下肢血管的栓塞。栓子可阻塞肾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和腹股沟远侧血管。因此操作中尽量应用弯头或J头超滑导丝和前端呈锥形的输送器进入瘤腔。理...[继续阅读]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1.6.7 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是导管操作过程中的潜在并发症,多发生在血管条件良好的年轻患者,尤其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腔内操作的患者。在一些年轻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其髂股动脉可能无任何病变但血管内径可以很小,粗大的输送器进入后由于血管...[继续阅读]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1.6.8 腔内修复术后反应综合征

    是指腔内修复术后以延迟性发热和血液成分改变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约80%左右的患者出现上述征象。术后发热持续7~10d,多在38.5℃以下。目前发热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支架型血管置入后瘤腔大量血栓形成、异物反应和手术创伤...[继续阅读]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1.6.9 术后急性血栓形成

    术后发生急性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出道不畅和移植物狭窄的患者术后未给予适当的抗凝治疗。手术结束应详细观察双侧髂、股动脉的血流量、流速。必要时行下肢髂、股、腘动脉造影。严重狭窄者需一期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继续阅读]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1.6.10 术后支架型血管狭窄

    尽管腔内修复后造影提示新的血流通道通畅,但在血管严重弯曲的病例术后一定时期可造成支架型血管的狭窄,原因是支架型血管置入后造成了严重弯曲血管的移位。移位后的自体血管由于存在回复原位的力可造成支架型血管的变形。...[继续阅读]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1.6.11 术后肠坏死

    /缺血性肠炎与臀部间歇性跛行该并发症的出现与腔内修复后结肠或臀部血液供应障碍有关。术中至少保证一侧髂内动脉通畅,通常能避免该并发症发生。术前选择病例时应仔细观察结肠是否必须依赖肠系膜下动脉或髂内动脉供血。如...[继续阅读]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1.6.12 术后截瘫

    截瘫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灾难性并发症,但罕见发生。主要原因与脊髓根大动脉的变异有关。该动脉85%起源于胸8~胸12肋间动脉,但最低可起源于腰2水平。脊髓根大动脉起源于肾动脉下方腰动脉的比率在0.4%左右。当移植物血管覆盖...[继续阅读]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1.6.13 术后其他并发症

    其他少见并发症包括移植物感染、切口感染、切口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淋巴漏等,处理与传统手术相同。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行腔内修复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多是高危患者,常伴发心、肺、肾、脑、肝等多脏器疾病,对全身疾病的总体把...[继续阅读]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