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叶,人们首次尝试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脊柱侧凸。Delpech记录了对病人实施石膏绷带表面塑形术[11],并于1818年介绍了韧带切断术[12],被誉为法国矫形外科之父。此后,Guerin作为追随者,着手将Delpech的治疗方法运用于脊柱侧凸的矫...[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9世纪中后叶,人们首次尝试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脊柱侧凸。Delpech记录了对病人实施石膏绷带表面塑形术[11],并于1818年介绍了韧带切断术[12],被誉为法国矫形外科之父。此后,Guerin作为追随者,着手将Delpech的治疗方法运用于脊柱侧凸的矫...[继续阅读]
继Bradford与Brackett之后的半个世纪,脊柱畸形在非手术治疗方面进展缓慢,然而手术治疗却突飞猛进。1891年,BertholdHadra通过金属丝捆扎棘突的方式,首次将内植物应用于脊柱手术[23]。其后,1902年,FritzLange采用双丝吊索将金属棒植附于脊柱...[继续阅读]
1914~1919年,纽约的RussellHibbs为59名病人于手术前实施头盆牵引,其中多数为脊髓灰质炎病人。随后对其开展融合治疗,从而改变了融合手术的面貌[32]。他于骨膜下沿小关节面与横突基底部剥离,随后切除小关节面。借助圆凿与骨钳,掀起...[继续阅读]
密尔沃基(Milwaukee)的WalterBlount开发出一种支具,用于脊髓灰质炎术后支持塌陷的脊柱[42,43]。最初的设计试图将支具抵在枕部、下颚与骨盆之间作撑开牵引,但牙科问题[44]导致其后改用颈圈。后来人们意识到支具的上部结构并非必要,波...[继续阅读]
1955年,得克萨斯州休斯敦(Houston,Texas)的PaulHarrington发明了牵引加压装置,成为脊柱侧凸治疗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50]。这是首项能够获得并保持最大畸形矫正度的可靠方法(图1-3)。其开发驱动力依旧来源于脊髓灰质炎病人的增加,且病人...[继续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葡萄牙的Resina和Alves在哈氏棒的构建上辅以钢丝捆绑,以提供更好的固定和矫正效果,免去了外固定制动[61]。随后,1982年墨西哥的EduardoLuque描述了他的双L形棒系统,通过节段性椎板下钢丝横向牵拉脊柱,增强稳定性,从而提...[继续阅读]
20世纪见证了前路脊柱手术技术的发展。1934年,Ito记述了其采用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70]。随后ArthurHodgson在香港将该法做了推广,最初也是用于脊柱结核的治疗[71]。Hodgso切除病骨及其他坏死组织,并从髂嵴取骨修补缺损,疗效显著。鉴...[继续阅读]
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Dwyer等人首次介绍了运用前路器械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图1-9)[81]。他先切除椎间盘与生长板,向下直至终板下骨,再将螺钉横向贯通顶椎椎体。螺钉头端有孔,一编织金属丝穿孔而过。在侧凸各水平,通过加压螺钉头...[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