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葛来增设计了此手术。1.暴露右侧腹部,探查拟移植回结肠段的血供情况,切开升结肠外侧和盲肠下部腹膜,游离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同时由会阴组配合量出从会阴部切口皮下2.5cm处,顺骶前弯曲至骶骨角的长度,一般15~20cm...[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988年葛来增设计了此手术。1.暴露右侧腹部,探查拟移植回结肠段的血供情况,切开升结肠外侧和盲肠下部腹膜,游离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同时由会阴组配合量出从会阴部切口皮下2.5cm处,顺骶前弯曲至骶骨角的长度,一般15~20cm...[继续阅读]
1986年高春芳报道此手术。1.新直肠角建造: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及癌肿后,在距结肠断端12cm处肠系膜对侧将结肠远、近段横向间断浆肌层缝合7~9针,使远段结肠向前与近段结肠形成90°角,称为“新直肠角”。2.内括约肌重建:将结肠断端...[继续阅读]
1988年吴印爱提出在同时重建内、外括约肌的基础上,纵行修补残存肛提肌重建肛直角,同时重建直肠横壁,以完善再造肛门的功能。1.重建肛管直肠角:由骶骨尾部开始,缝合残存肛提肌,使结肠从腹侧裂隙通过,然后将结肠与修补后的肛提...[继续阅读]
1991年徐忠法首次提出这种手术。1.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及癌肿,游离并下牵乙状结肠至会阴伤口。在距回盲部30cm切下长约6cm的一段带蒂回肠并延长回肠系膜。2.将带系膜的回肠段外翻并剥除全部黏膜,再将其使浆膜在外折叠成二层并缝...[继续阅读]
1982年Beger报告这一手术。1.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癌,下牵乙状结肠至会阴伤口,并剥除乙状结肠末端3~5cm黏膜,使末端形成肌管,将一半肌管向近侧外翻,牵紧肌管包绕乙状结肠全周。2.另一半肌管同法包绕,使乙状结肠下端有三层平滑肌...[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的位置常可因人而异。理想的人工肛门开口部位最好让患者取不同体位都能看清楚。乙状结肠人工肛门的部位一般在左下腹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上1/3处附近,尽量要求在腹直肌上;横结肠人工肛门通常在剑突与脐孔联线中点...[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术后短期内由于创伤、刺激等因素开口部常有轻度水肿现象,一般3~5天即可消退。若造瘘口过紧或处理系膜血管时损伤静脉等,术后水肿不易消退,严重时局部青紫,需和循环障碍鉴别。肠壁翻转与皮肤缝合时,因套转嵌压,也是...[继续阅读]
狭窄是人工肛门术后常见的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15%,占并发症的第一位。其原因:(1)外置肠段暴露的浆膜面,因受粪便、分泌物等刺激而引起浆膜炎,炎性肉芽组织增生,以后疤痕挛缩,造口狭窄(图20-1)。A.肉芽纤维组织;B.黏膜1.浆膜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