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征首先由DouglasArgyllRober-taon(1869年)报道,它是指以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辐辏、调节反射正常,视网膜对光有感受性,无眼盲,瞳孔小等为特征的症候群,也称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pupil)。主要病因为神经梅毒,尤其是脊髓痨,但亦见于其他病...[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本征首先由DouglasArgyllRober-taon(1869年)报道,它是指以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辐辏、调节反射正常,视网膜对光有感受性,无眼盲,瞳孔小等为特征的症候群,也称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pupil)。主要病因为神经梅毒,尤其是脊髓痨,但亦见于其他病...[继续阅读]
本征又称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心源性脑缺血;心源性昏厥。1845年由Stokes报道18例并命名为Adams—Stoke综合征。本征是指心排血量突然减少,导致急性脑缺血,引起晕厥发作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严重心律失常,亦见于急性心脏排血...[继续阅读]
1957年Billinghan把成年鼠脾细胞移植给新生乳鼠,发现乳鼠全身明显消耗,毛发失去光泽,发育停止,称为Runt病。本征是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类似细胞免疫反应为基础,伴有组织损伤为主的一组症候群。又称消耗综合征;同种免疫病;同种异...[继续阅读]
矮妖精综合征又称Leprechunism综合征;Donohue氏综合征。1948年Dono-hue发现由一对近亲结婚的夫妇生出一个面容丑陋的女孩子,并做了报道及命名。本征病因不明,系家族性疾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特点:主要发生在女性。出生后...[继续阅读]
本征即维亚莱特氏副癌综合征。为伴发于各种恶性肿瘤之诸多与肿瘤本身无关的一组症候群。由恶性肿瘤分泌的激素样物质作用或肿瘤所致的代谢障碍所引起。其发病机制分为三类:肿瘤自身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的症候群,如类癌综合征...[继续阅读]
又称Eaton—Lambert氏综合征,为非转移性癌性神经肌肉病之一。发病机理不明。临床表现为:①多发年龄为40~73岁,男性居多,可于肺癌发现前3个月至2年时起病;②初发症状是四肢肌力低下,近端肌肉受侵犯明显,下肢为著,反复运动肢体后肌...[继续阅读]
本征由Ehlers(1901年)与Danlos(1908年)先后报道,故称Ehlers—Danlos综合征,亦称皮肤弹力过度征。主要是全身性,尤其是皮肤和血管胶原纤维结构及数量异常,导致弹力纤维过多、皮肤弹性过强、血管脆性增加,以及血小板粘附胶原功能障碍的常...[继续阅读]
本征又称肺动脉高压性右向左分流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过去将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右位、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称为Eisenmenger复合征。以后认为此种病实际上是由于较严重的室间隔缺损晚期引起肺动脉高压而产...[继续阅读]
本征又称病理性嫉妒综合征。多见于男性,好发于30~40岁。典型病例见于病态人格。以怀疑配偶不贞的嫉妒妄想为中心症状,患者以似是而非的证据证明其配偶另有新欢,但往往说不出具体对象,为此反复侦察、盘问、跟踪、拷打。症状...[继续阅读]
1896年法国医师Marfan首先叙述了此征,并命名为Marfan综合征;Marfan型先天性中胚叶营养不良(Marfantypecon-genitalmesodermacdystrophy);“长瘦忧郁病”。1902年Achard将本征称为“蜘蛛指症”(arachynodactyly);Achard综合征(合并下颌面骨发育不全者)。191...[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