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词典 > 农具通史 > 正文

第三节 《天工开物》中涉及的农具
农具通史

《天工开物》中涉及农业和农具的主要是《乃 粒》和 《粹精》两篇。
在《乃粒》篇中绘图介绍的农具有犁、耙、 筒车、牛转翻车、脚踏翻车、手摇拔车、桔槔、 耧车、吨车、钁、脱粒桶、脱粒床、镰刀、磟碡、 风扇车、木砻、土砻、水碓、水磨、牛碾、踏碓 和杵臼、脚踏面罗、小碾、连枷以及罗筐、簸箕、 筛、帚等。
虽然《天工开物》所涉及的农具种类和数量 远不及《王祯农书》,但将两书互相比较,还是 各有独到之处。
《天工开物》 中有关农业的部分虽然也提到 了不少农具,并且绘制了图谱,但两书的目的是 不一样的。《王祯农书》是为讲解农具而专门配 绘的图谱,讲农具是书的主题。《天工开物》则 是为了说明农艺而配绘的插图。《天工开物》 中 图谱的数量要比《王祯农书》少得多,《天工开 物》涉及农具的图谱总共只有24幅,不及《王 祯农书》农具图谱的1/10。
《天工开物》所绘图谱的特点是粗犷、简洁、 一目了然。有些图与 《王祯农书》之图布局基 本相似,但在图面中加注了零件的名称。如脚 踏罗图中标出了“面罗”和“撞机”; 在筒车图 中标出了 “水枧”、“闸”以及“柳桩”和“岸” 的位置,使之更容易了解这种农具的结构及安 装状况。
《天工开物》之图谱,也许是由于作者不是 画家,也不是农具专家,对农具结构了解得不很 深透,所以有些图画得不准确,有些图的图注不 正确。如“耙”图(图8-3-1) 中将耙齿画得不 是与地面呈垂直方向,而成了水平方向。这显然 是常识性的错误。如果耙齿与地面平行,怎么能 起到耙地的作用呢?又如“耕”图中将犁辕的位 置注为“耜”,将犁铧的位置注为“耒”,显然也 是不恰当的。


图8-3-1 耙(采自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粹精·攻稻》 中说的 “石板”、 “木桶”,就是由《王祯农书》中所说的“掼稻簟”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许由于掼稻簟上所用的石 块角度不易掌握,或搬动不方便,更由于掼稻簟 不适合在田间使用,于是渐渐发展出了脱粒石 板、脱粒凳、脱粒床及脱粒木桶。《便民图纂》中 所说的“用稻床脱粒”,《海盐图经》中说的“打 稻有床,以竹为棂,取其易落”,就是说的脱粒 床。《天工开物·攻稻》中有这样的话: “凡稻刈 获之后,离稿取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 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击者,受击 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获之时,雨多霁 少,田稻交湿不可登场者,以木桶就田击取。晴 霁稻干,则用石板甚便也。” 并绘制了用木桶和 石板击稻的图谱 (图8-3-2)。在这幅图中还有 一处不妥之处,那就是割稻人右手握稻棵,左手 持镰收割,这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当然 个别现象也是有的。


图8-3-2 击稻图(采自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对砻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比《王 祯农书》介绍得更详细,从而补充了《王祯农书》 在这个方面的不足。《天工开物·攻稻》说: “凡 稻去壳用砻,去膜用舂、用碾……(将砻与舂[杵 臼]、碾功能上的差别讲得很明白)凡砻有两种, 一用木为之,截木尺许,质多用松,斫合成大磨 形,两肩皆凿纵斜齿,下合植笋 (榫),穿贯上 合,空中受谷。”另一种是土砻(图8-3-3),“析 木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 齿。上合��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转动木砻较 为费力,需“用健夫”方能为之。而土砻较轻, “孱妇弱子可胜其任”。据宋应星调查,木砻的寿 命可“攻米两千余石”,而“土砻攻米二百石,其 身乃朽”。


图8-3-3 土砻(采自 《天工开物》)


砻谷之后需要过筛。对于筛的结构及用法, 《天工开物》也补充了 《王祯农书》没有交代的 细节: “凡筛,大者围五尺,小者半之。大者其 中心偃隆起,健夫利用; 小者弦高二寸,其中平 洼,妇子所用也。” 凡砻过的谷物 “则以风扇去 糠秕,倾入筛中团转,谷未剖破者浮出筛面,重 复入垄。”
《天工开物·粹精》 中还介绍了一种《王祯 农书》没有讲过的船碓,其中说: “江南信郡水 碓之法巧绝。盖水碓所愁者,埋臼之地卑,洪潦 为患,高则承流不及”,信郡造了一种船碓,以 “一舟为地,撅桩维之,筑土舟中,陷臼于其上, 中流微堰石梁,而碓已造成,不烦琢木壅玻之力 也。” 由于在陆地上设置的碓臼常常会因水涝而 淹没,碓臼置于船上,水涨船高自然就避免了被 淹没的问题。
《天工开物》也记载了一种 “水轮三事” 的 谷物加工工具,但与《王祯农书》所述的不同。 此水轮三事为:“激水转轮头,一节转磨成面,二 节运碓成米,三节引水灌于稻田。”是同时完成 三种作业,可谓水力联合加工工具。《王祯农书》 所述水轮三事,在同一个动力带动下,需要调换 工具分别进行三种加工。
《天工开物》也和《王祯农书》的观点一样, 认为石转磨“大小无定形”。但《天工开物》将其 分为三种: “大者用肥犍力牛曳转”,“次者用驴 磨,斤两稍轻。又次小磨,则止用人推……”这 些磨的效率当然也不一样,“凡牛力一日攻麦二 石,驴半之,人则强者攻三斗,弱者半之。”对于 石转磨所用石料的选择,《天工开物》有独到的见 解: “石有两种,面品由石而分。”不同石质的磨, 加工出的面粉也不一样,“江南少粹面上面者”是 因为“以石怀沙滓”,这样的石转磨“相磨”会“发 烧,则其麸并破,则黑类参和面中,无从罗去也。 江北石性冷腻,石不发烧,其麸压至扁秕之极不 破,则黑疵一毫不入,而磨成至白也。”这倒是一 段非常有趣的调查,是否正确,缺乏第一手资料, 不敢妄加评论。《天工开物》又说:“南方之磨,百 斤小麦可得百斤面粉;而北方之磨,百斤小麦只 得面八十斤。”也就是说,南方之磨不剩麦麸,连 麦麸也磨成了面粉,所以面比较黑。
还有一种专门加工小米的小碾(图8-3-4), 是《王祯农书》没有论及的农具,在《天工开物》 中第一次见到介绍:“北方攻小米者,家置石墩, 中高边下,边沿不开槽,铺米墩上,妇子两人相 向,接手而碾之。其碾石圆长如赶牛石,而两头 插木柄,米堕边时以小彗扫上。家有此具,杵臼 竟悬也。”宋应星还在图中题注说:“粱、粟、稷、 黍皆用此碾。”看来这种小碾是一种家用的,既 可碾米,也可压面的小型谷物加工农具,似乎比 杵臼更有实用价值。


图8-3-4 小碾(采自 《天工开物》)


豆菽的脱粒工具用不上磨、碾,要用连枷和 磟碡。磟碡,《天工开物》称之为石滚。少量的豆 菽加工用连枷扑打就可以了。打豆用的连枷构造 是: “凡打豆枷,竹木竿为柄,其端锥圆眼,栓 木一条,长三尺许。”用法是: “铺豆于场,执柄 而击之。”
《天工开物》记载了一种“拔车”,是《王祯 农书》中不曾提到的。这种拔车,车身构造与龙 骨车完全相同,只是长度较短,用人的两手拉动 拔杆,使车转动而引水,所以称为拔车。“凡浅 池小浍,不载长车者,则用此车。” “数尺之车, 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 虽然 《王祯农书》中没有记载这种拔车,但当时也不 见得没有,因为它比脚踏龙骨车和牛转龙骨车要 简单得多,只是效率较低。
在第五章第五节《耧车的发明》一节中,曾 提到《天工开物·麦工》中的这样一段话: “凡 北方厥土攻垆易解释者,种麦之法,耕具差异。” 即在这些地方种麦时,所用工具并不一样。“耕 即兼种,其服牛者,耒不用,耜并列两铁,于横 木之上,其具方语曰镪,镪中间盛小斗,贮麦种 于内,其斗底空梅花眼,牛行摇动,种子即从眼 中撒下……”从这段文字的记述看,不像是结构 完善而成熟的耧车,因为完善的耧车,耧斗下面 不是梅花眼,而是漏种管。种子是从漏种管流到 垄沟里,而不是从“眼中撒下”。《天工开物》所 说的这种播种工具“镪”,很像是广西桂平出土 的、那种尚没有漏种管的青铜耧播立体饰。如果 宋应星记述无误,或者笔者理解不错,说明魏晋 时代那种形式的播种工具,明代仍有使用。
在《王祯农书》中没有论及使用风力的农具。 《天工开物》的《水利》篇中提到了用风力带动 的水车: “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 止。”其实以风力作为农具的动力,并非始于明 清时期。远在东汉时代,文献中已有不少关于利 用风力的记载,《后汉书·马融传》 中有 “连舼 舟、张云帆”之说。刘熙《释名·释船》更给帆 下了明确定义: “帆,泛也。随风张慢曰帆,使 舟疾,泛泛然也。”以后又有了风力推动的车,据 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卷六《杂记篇》记载: “高苍梧叔能为风车,可载三十人,日行数百 里。”这种在车上加帆的做法,直到新中国成立 初期,在山东、河南等地仍可见到。
将风帆运用到固定的机械上,如磨、碓、水 车等是始于何时,尚不十分清楚。南宋刘一止的 《苕溪集》卷三有诗曰: “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 上沂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 加。”看来描述的当是风动龙骨车。这可能是目 前所见风力农具的最早材料。元朝耶律楚材的 《湛然居士文集》卷六《西域河中十咏》有 “冲 风磨旧麦(原注:西人作磨,风动机轴以磨麦)” 的诗句,是所见使用风力推动石转磨磨麦的最早 材料。明·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 中讲到苏州、松江地区的农具时,曾提及风力水 车: “灌田以水车……有并牛不用,而以风转者, 其制如牛车,施帆于轮,乘风施转,田器之巧如 是。然不可常用,大风亦败车。”说明当时在风 车制作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在风过大、过小时都 还不好用。明初金华人童翼有一组长诗《水车 行》所描述的就是风力水车,诗中说: “零陵水 车风作轮,缘江夜响盘空云。轮盘团团经三丈, 水声却在风轮上……”(《尚絅斋集》卷三,四库 全书珍本初集)清代湖南浏阳人周倬也仿此诗稍 作改动,用以形容自己家乡的风力水车: “浏阳 水车风作轮,缘江旋转盘空云。轮盘团团经三 丈,水声都在风轮上。浏阳日夜西北流,高岸低 拆开深沟。轮盘自转不用人,年年只用修车 轮……”诗歌对零陵、浏阳的风力水车作了有声 有色的描述,说明风力水车深受人们的喜爱,许 多地区已常有应用。对此还可以从一些文献中见 到记述。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说: “淮、扬、海 三处,用风帆六幅,车水灌田。”《松江府志·风 俗》也说: 水车“亦有并牛不用以风运者。”据 《续天津县志》记载: “雍正间有许某自浙绍来 津……种稻,有水车之设,其法用大车轮一,周 围用布帆四……风吹輣动,车轮旋转不已,而水 自吸入田间。” 这是说的立帆式水车。清·周庆 云《盐法通志·风车》较详细地介绍了这类风车 的结构: “风车者借风力回转以为用也。车凡高 二丈余,直径二丈六尺许,上安布帆八叶,以受 八风,中贯木轴,附设平行齿轮。帆动轴转,激 动平齿轮与水车之立齿轮相搏,则水车腹叶周 旋,引水而上。此制始于安凤官滩,用之以起水 也。” 虽然是盐场所用,但与农用风车结构原理 是相同的。“长芦所用风车,以坚木为干,干之 端平插轮木者八,如车轮形,下亦如之,四周挂 布帆八扇,下轮距地尺余,轮下排密小齿,再横 设一轴,轴之两端亦排密齿,与轴齿相错合,如 犬牙状。其一端接于水桶,水桶亦以木制,形式 方长二、三丈不等,宽一尺余,下入于水,上接 于轮。桶内密排逼水板,合乎桶之宽狭,使无余 隙,逼水上流入池。有风即转,昼夜不息,不假 人工,不资火力,洵佳搆也。”这是另一种结构 的风力水车。
清人林昌彝的《砚��绪录》卷十二中介绍了山 阴汪禹九在《雨韭盦笔记》中所记的风车车水之 法,他说,在有流水的地方,用水力车水舂碓固 然好,但在水平处就没法用,而风车车水之法也 “极为巧便”。“风车之篷用布蒲、竹篾者,皆可架 车於平地四面有风处,风车圈各有笋(榫),互相 接续於水车,如钟表内铜圈然。其水车亦如田间 常用之式,置于水中亦有笋,以接风车,随之而 转。又风车上下另加篷两扇,斜侧向里,留缝以 逼风入车,更得力。惟水车置河道内,殊碍行船, 可于堤外开一水窦,通堤内开沟三五丈,引水入 大池中,池中置水车,岸上置风车,随风所向,转 水灌田。风车一具可转水车两具,并列图于后。” 汪禹九在浙江处州见到过这样的风力水车。
清人蔡蓉什 《双林记增纂》卷八说: “水车 之制大多用牛牵盘以运轴,或三四人立而踏转 之。更有风帆以转者。”
明朝王徵在《新制诸器图说》及《远西奇器 图说》中也介绍了许多用风力进行粮食加工的机 械及水利排灌机械。其中《远西奇器图说》中的 这些机械是王徵根据西洋人邓玉函口述而编译 的。对于这些机械的细节,将在下面再作详述。 《新制诸器图说》中的机械则是王徵本人见到或 设计的一些机械,其中也有一具风力石转磨(图 8-3-5)。王徵对这幅图解释得很详细: “为层楼 一座,上七下八,方径各长丈有三尺,楼上层不 围,下层三面围墙一面门,楼下安石硙以台,台 高三尺,上端安铁钻,俗所谓六甲六面也。其尖 入上横梁,横梁当四方之最中处安铁窠,窠即为 柱尖入处。柱下端为方枘相硙上扇中所凿方孔为 之,将军柱从楼板中央贯上直至横梁,横梁下尺 许以下,楼板上尺许以上,始安风扇。风扇凡四, 每扇横长六尺,上下五尺,坚木为框,中加十字 木枨,一面用席障之,边皆以索连之,框上先於 将军柱。楼板上尺许以上,横梁下尺许以下,安 夹风扇的木轮二,各厚尺许,周围除将军柱外, 宽仍尺许,各十字凿五寸深槽,槽视风扇框厚薄 为之。风槽入槽以里,仍两端为孔安上即用索紧 束柱上,勿令活动。为则风扇可卸可安,楼之制 照寻常硙,亦寻常用者,无它谬巧,止借风力省 生畜之力云耳。此益西海金四表先生所传,而余 想象图说之。若此观者肯广为传制,或於民生日 用不无小补云。” 也就是说,这种机械不是译制 的西洋图谱,而是根据别人的述说凭着自己的脑 子 “想像 (设计)” 出来的。显然这样的风磨是 完全可以制作和使用的。


图8-3-5 风力石转磨(采自 《新制诸器图说》)


在历史上,以风作为动力的探索,始终没有 停止它的脚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仍不断 对风力机械进行改革和创新。20世纪50年代初, 传统布篷式风车在河北大沽、塘沽(图8-3-6)、 苏北等地仍广泛应用。50年代末在全国性农具 改革的浪潮中,安徽省农机研究所等单位研制出 早期的风力机。60年代由中国农机研究院和兴 化农机厂研制的FWG-6型风力机(图8-3-7), 除用于带动提水机械外,还可带动小型碾米机、 磨粉机,到1967年已生产约600台。后期风力 机的发展主要用于带动发电机,至今仍在不断发 展之中 (邱梅贞等: 《中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 史》,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


图8-3-6 近代河北风车



图8-3-7 WG-6型风力机


《天工开物》还介绍了几种《王祯农书》没 有介绍的运载工具,如四轮车、双轮车、北方独 轮车、南方独轮车(图8-3-8)等。这种独轮车“则 一人之力是视,容载两石,遇坎则止,最远者只 达百里而已”。对于《天工开物》中的车,清·刘 应棠《梭山农谱》(1960年,农业出版社铅印本) 倒有一些新的解释:“水乡田大半苦潦,不常旱, 故水车制者甚少。然当大旱之年,往往流泉在左 右,望洋而叹耳,束手待毙,究於天乎何尤。若 平旷野之乡,家有大小厢车,又有手车、牛车, 皆所以备旱者。其创造之妙,则邑先达宋公长庚 《天工开物》书内已详其制,故不复赘。”其实宋 应星并没有对用厢车运水抗旱作详细交代。当然 用车运水抗旱,在农村并不少见,近代仍有,就 是当代用汽车运水抗旱也是有的。


图8-3-8 南方独轮车(采自 《天工开物》)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
词 典
论语孟子 中国学术 哲学著作 爱犬养护 百花百话 百科合称 保定庙会 北大百联 哺乳动物 军事常识 人文常识 艺术常识 中外名人 重大事件 藏传佛教 三峡昆虫 城市供热 传世名方 词名索引 大历诗略 大学历史 当代科学 东方文化 东方文学 冬虫夏草 法律文书 佛源语词 福州方言 港口经济 高等数学 公共关系 公证律师 古今谋略 古钱百咏 古诗百科 古诗评译 古文鉴赏 关东文化 广播电视 国防经济 国际关系 国际金融 国际政治 国史纪事 汉代长安 汉英经贸 汉族风俗 河南蜻蜓 赫章彝族 红河彝族 湖湘文化 画说西藏 环境科学 环球地名 皇帝内经 皇权兴衰 皇权兴衰 黄帝内经 黄节诗学 机械加工 蓟州风物 民间疗法 精细化工 同义反义 文史知识 文学知识 西方哲学 建安诗文 建筑经济 交叉科学 教师百科 教育评价 金属材料 京剧剧目 经济法学 经济科学 精细化工 决策科学 科技编辑 科学技术 孔子文化 老子鉴赏 李白诗歌 历代典故 历代绝句 历代骈文 爱情佳句 文坛掌故 历史大事 国史全鉴 名城杭州 名城临海 名城衢州 连用成语 两汉职官 领导干部 吕氏春秋 伦理百科 论语鉴赏 漫画知识 美丑大典 美军服装 美食中国 美术辞林 唐墓壁画 民间禁忌 民间文学 民族知识 名著缩微 明清西安 明清治藏 南社戏剧 宁波古韵 欧洲历史 热工技术 人口管理 人口科学 人类科学 人生哲学 儒林外史 三宝合璧 三国韬略 陕北方言 陕西烹饪 常用钢材 商业会计 尚氏易学 神州秘方 诗歌美学 石油技术 实用方法 实用公文 外国文学 外国哲学 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