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阿图阿加”的简称,意为“主子门里门外的人”。汉语称其为“安家娃子”。解放前,大小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等级制度中一个被统属的等级。地位低于“曲诺”,高于“呷西”,同受“诺伙”的剥削和压迫。人身严格隶属于黑彝...[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彝语“阿图阿加”的简称,意为“主子门里门外的人”。汉语称其为“安家娃子”。解放前,大小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等级制度中一个被统属的等级。地位低于“曲诺”,高于“呷西”,同受“诺伙”的剥削和压迫。人身严格隶属于黑彝...[继续阅读]
伊斯兰教教职称谓。为波斯语音译,也作“阿洪”、“阿衡”等。原意为“教师”,是操波斯语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学者或教师的尊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成为回族伊斯兰教教职称谓,也用作中国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通称。一般在清...[继续阅读]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旧时,阿凡提的故事流传于新疆各地和甘青部分地区。解放后,“阿凡提”为我国各民族群众所熟悉和热爱。已发表的阿凡提的故事有五百多篇。先后出版的《阿凡提...[继续阅读]
哈尼语音译,意为“喝酒”。哈尼族男女青年的一种社交、恋爱酒会。流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大羊街一带。多于十月前后及其他农闲时间举行。参加的人数根据应邀的姑娘人数而定,一般至少不少于10人,而且要男女各半,成双成对。通常...[继续阅读]
高山语音译,意为“谷仓幽会”。高山族阿美人男女青年的一种恋爱方式。男女青年相识后,如果双方互有爱慕之意,姑娘便向小伙子索要槟榔,小伙子得到这一爱的信息,当夜或第二天夜里便可到姑娘家的谷仓檐下与姑娘幽会,互诉衷肠...[继续阅读]
又称“户撒刀”。阿昌族的传统生产生活工具和精美的手工艺品。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云南省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它的长短、形状多种多样,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继续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峨昌”、“汉撒”、“蒙撒掸”、“傣撒”,史称“峨昌”、“莪昌”、“娥昌”、“阿昌”等,解放后统一称此名。人口27708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继续阅读]
又作“阿夏婚”。“阿注”、“阿夏”意思基本相同,都是“朋友”或“情侣”的意思。旧时纳西族的一种婚姻形式。主要流行于云南宁蒗永宁纳西族支系摩梭人中。建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彼此不称夫妻,而称“阿注”。...[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