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教义中的用语,指善与恶或光明与黑暗。该教认为,在原初没有天地之际,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是相对的二元,各拥有自己的王国。光明的德性是爱、信、忠实(具足)、贤明、温顺(忍辱),智慧、了解、秘诀、洞察;黑暗的德性是愚痴...[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摩尼教教义中的用语,指善与恶或光明与黑暗。该教认为,在原初没有天地之际,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是相对的二元,各拥有自己的王国。光明的德性是爱、信、忠实(具足)、贤明、温顺(忍辱),智慧、了解、秘诀、洞察;黑暗的德性是愚痴...[继续阅读]
广义上指任何将宇宙分为两个独立部分的宗教教义或哲学学说。在哲学上专指把世界看作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学说。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是二元论的典型代表人物。二元论者认为世界有两个性质不...[继续阅读]
又称“二分法”,是古希腊早期唯心主义哲学家埃利亚的芝诺提出的论证。据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第六卷第九章中记载,这个论证是说:“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越过无穷的点。在你穿过一定距离的全部之前,你必须穿过这个距离的...[继续阅读]
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的哲学用语,指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命题)同样都可以成立。康德把整个世界分成“现象”的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他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的世界,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灵魂”、“世界...[继续阅读]
是现代西方公开的宗教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主要流行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上半期,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很有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拉维桑—莫里昂(1813—1900)、莫尼埃(1905—1950)、美国哲学家鲍恩(1847—1910)、霍伊森...[继续阅读]
是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以此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早期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思潮和新文化运动。人文主义运动最早兴起于十四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十五、十六世...[继续阅读]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拉美特利的主要著作之一。1747年在荷兰匿名出版。全书包括三部分:出版者的声明,献辞,人是机器(正文)。这部著作的主题是讨论宗教神学、形而上学所主张的心灵实体问题,是一部机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继续阅读]
是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主要哲学著作。写于1671至1687年,1690年出版。全书共分四卷六十九章,中心问题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实性和范围”。第一卷批判笛卡儿和英国剑桥柏拉图主义者的“天赋观念论”和先天的...[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