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春秋末期越国大夫,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前494年,越国为吴国所败,他曾赴吴为人质二年。他提出治理国家要掌握“持盈”、“定倾”和“节事”三项原则。“持盈”是说国家在强盛时,要设法保持强盛;“定倾”是说...[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范蠡为春秋末期越国大夫,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前494年,越国为吴国所败,他曾赴吴为人质二年。他提出治理国家要掌握“持盈”、“定倾”和“节事”三项原则。“持盈”是说国家在强盛时,要设法保持强盛;“定倾”是说...[继续阅读]
魏文侯(?-前396),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名斯。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曾从子夏接受经学,又敬重儒家学者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他重视选拔人才,任人有方,先后任魏成子(文侯弟,名成)、翟璜、李悝为相。特别是晚年,支持李悝的变法...[继续阅读]
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即位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继承献公的事业,变法图强。他下令求贤,选拔人才。前359年起,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参见“商鞅变法”)。秦孝公十二年(前350)把国...[继续阅读]
燕昭王(?—前279),战国时期燕国国君。名职。燕王哙之庶子。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燕王哙晚年,禅位于相国子之,引起内讧和齐国的武装干涉。子之败死。燕国势衰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弱者。当时姬职流亡在韩,被赵国护送回国即...[继续阅读]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法家代表人物。魏国人。得到魏文侯的信任,担任魏相,主持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一、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粮食产量,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又实行“平籴法...[继续阅读]
吴起(?—前381),战国初期兵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善用兵。初为鲁将,遭谗入魏,受魏文侯重用,任西河守。改革军事,实行“武卒制”。文侯死,遭排挤,出奔楚国。楚悼王任其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任令尹,在楚国主持变法。...[继续阅读]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姓公孙,名鞅。卫国人,亦称卫鞅。因受封于商,又称商鞅。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入秦“以强国之术”说服孝公。前359年被封为“左庶长”,主持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是:一、废除世卿世禄,实...[继续阅读]
申不害(约前385—前337),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前351年韩昭侯任其为相,在政治上实行过许多改革。建立了“循功劳,视次第”(《战国策·韩策》)的因功行赏制度。他的思想本于黄老,后来转向刑名之学...[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