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群体所共有的认作行为规范的社会风尚。美国学者萨姆纳(Sum-men,W.G.)在其1906年出版的《民风》一书首创此词,英文作“Folkways”。最初主要是在不自觉情况下起作用,具体表现为共众立身处世的行为模式。在不知...[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群体所共有的认作行为规范的社会风尚。美国学者萨姆纳(Sum-men,W.G.)在其1906年出版的《民风》一书首创此词,英文作“Folkways”。最初主要是在不自觉情况下起作用,具体表现为共众立身处世的行为模式。在不知...[继续阅读]
指风尚习气。古语中本指风土气候,《汉书·地理志》下:“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亦为风俗的同义语。《魏书·李琰之传》:“琰之虽以儒素自业,而每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关西风气...[继续阅读]
一定时期普遍流行于社会的风气和习尚。与“风气”意相近,多指被社会提倡的风气,如“良好的社会风尚”、“时代风尚”。侧重在民风的“民德”方面,多寓含价值准则,常与“道德”连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继续阅读]
指礼仪风俗。礼泛指旧时等级制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制度化的风俗称为礼俗。《周礼·天官·太宰》:“以八则治都鄙。……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三国志·魏·...[继续阅读]
过去时代或时期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又称“遗俗”、“遗习”。《史记·吴太伯世家》:“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汉张衡《思玄赋》:“尚前良之贵风兮,恫后辰而无及。”由于风俗习惯具有传统延续性,虽然经过时代变迁或社会变...[继续阅读]
风俗中的糟粕部分,指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人们身心健康有害的风俗习惯。又称“陋习”。大体包括反动习俗、愚昧习俗、迷信习惯、封建旧俗及其它庸俗粗鄙习俗。是陈旧顽固的意识的反映,残留在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继续阅读]
对于风俗习惯有意识的改革。此语源出古代典籍。《礼记·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乐记》:“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史记·李斯列传》《谏遂客书》:“孝...[继续阅读]
采集、考察民俗事象的过程。又称“民俗调查方法”、“民俗学田野工作”。是民俗学研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是民族学调查方法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以蕴藏在现实民间生活中的民俗事象为目标,强调调查者亲自进入...[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