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典 > 中外典故 > 列表

一龙一蛇

    《管子·枢言》:“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比喻人的行止,时而似龙的显现,时而如蛇的隐伏,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化莫测。《庄子·山木》:“无誉无訾,~,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查看详细>>

标签:中外典故

一龙一猪

    唐·韩愈《昌黎集·符读书城南》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则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三十骨胳成,乃一龙一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一个贤,一个不肖,相差甚远。...查看详细>>

标签:中外典故

一目十行

    宋·刘克庄《后村集·四十四·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形容读书的速度很快。也作“十行俱下”。《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查看详细>>

标签:中外典故

一目了然

    了然:清楚,明白。《朱子类语》卷一三七:“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指一眼就全看得很清楚。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四回:“看着金营人马,如蝼蚁相似;那营里动静,~。”...查看详细>>

标签:中外典故

一叶知秋

    《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后以“一叶知秋”比喻由细小的迹象,可以看出形势的变化。也作“叶落知秋”。宋·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查看详细>>

标签:中外典故

一叶蔽目

    《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或表面现象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也作“一叶障目”、“一叶两豆”。毛泽东《论持久战》:“他们……或则拿一时一地...查看详细>>

标签:中外典故

一失足成千古恨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六十五回:“谚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比喻在重大事情上一时不慎犯了错误,就会造成终身恨事,追悔莫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九回:“这件事本来是我错在前头,此刻悔也来...查看详细>>

标签:中外典故

一丘一壑

    《晋书·谢鲲传》:“明帝在东宫,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丘壑原指山水幽深之处,借指隐者所居之处。后引申为退隐在野,也用来比喻隐居的生活情趣。唐...查看详细>>

标签:中外典故

一丘之貉

    《汉书·杨恽传》:“古与今,一丘之貉。”颜师古注:“言其同类也。”原指同类事物,没什么差别。后多用为贬义,比喻同属一路货色。郭沫若《虎符》:“管它秦国也好,楚国也好,在我看来都是~。”...查看详细>>

标签:中外典故

一丝不挂

    《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佛都用语。指钓竿上不系钓线。比喻不受任何尘俗的牵累。后多用来形容不穿衣服,赤身露体。宋·黄庭坚《寄航禅师》:“~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查看详细>>

标签:中外典故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