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于1722年至1723年间创作了这部受难曲,其全部歌词引用《约翰福音》第十八章及第十九章所记载的耶稣受难的情节,并少量插入了一些《马太福音》中的词句以及当时汉堡参议员B.H.布洛克斯的诗句。该曲的中心思想是表现“基...[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巴赫于1722年至1723年间创作了这部受难曲,其全部歌词引用《约翰福音》第十八章及第十九章所记载的耶稣受难的情节,并少量插入了一些《马太福音》中的词句以及当时汉堡参议员B.H.布洛克斯的诗句。该曲的中心思想是表现“基...[继续阅读]
这部作品原名为《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大约作于1741年,当时俄国派驻萨克森公国的大使凯瑟林伯爵请巴赫为他写一首曲子,以便度过失眠的夜晚。当时为伯爵演奏这部作品的是巴赫的学生J.T.哥德堡,作品因此又名《哥德堡变奏...[继续阅读]
这部作品大约于1722年完成,其标题并非巴赫本人所命名,全套作品包括六首曲子,其中五首收集在巴赫为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所编辑的乐谱集的第一集中,因其风格近似法国音乐情调而被后人赋予《法国组曲》之名。首选...[继续阅读]
这部作品创作于1725年,与《法国组曲》一样,巴赫的这部作品的标题也非他本人所取,其缘由众说纷纭,版本甚多。但在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手抄本《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上,巴赫的亲笔题词都写明,这两个组曲是献给他的第二...[继续阅读]
这部作品本是巴赫为儿子所作的键盘教材,创作于1720年,以“创意曲”命名是想表明他的观点,即学弹钢琴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会演奏,而是应将它作为一种学习作曲的入门途径。为此,他特地在曲集上注明:“对于钢琴爱好者...[继续阅读]
在巴赫的时代,意大利音乐迅速发展,对整个欧洲影响极大。巴赫对意大利音乐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他采用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形态,尝试在大键琴上表现合奏与主奏的效果。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作于1734年,与《法国组曲》合为...[继续阅读]
巴赫的独奏大提琴组曲大约作于1717年。这一套组曲采取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即集数种古典舞曲组成。在音乐史上,巴赫的这套作品地位很高,但在欣赏过程中却需要有相当高的西方古典音乐素养和耐心——两个多小时的独奏,旋...[继续阅读]
巴赫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一共六首,大约作于1720年。据推测,他是为当时克滕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史比斯所作。在这六首奏鸣曲与组曲当中,巴赫设计了小提琴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继续阅读]
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一般是指为小提琴和大键琴所作的六首奏鸣曲,大约作于1717年至1723年。著名的巴赫评论家史怀哲认为,悲痛与神秘感是这六首有伴奏奏鸣曲的主要内涵。他说:“悲痛支配了这些作品,巴赫可能是在失去前妻...[继续阅读]
管风琴圣咏曲是指根据教堂圣咏旋律作曲的管风琴曲。在17世纪以前,管风琴并不为教徒的歌唱作伴奏,而是为祭司或合唱团作序奏或与合唱团交替进行,有时甚至是完全替代了合唱团。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一共为教堂创作...[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