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对格式、字数、韵脚、声调、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诗歌。即便需要变化,也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现代格律诗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可五言、七言、杂言,句数、字数可根据需要变化。...[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格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对格式、字数、韵脚、声调、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诗歌。即便需要变化,也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现代格律诗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可五言、七言、杂言,句数、字数可根据需要变化。...[继续阅读]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诗歌体裁。散文诗没有固定的句数和字数,也不用分行和押韵,整散不一,错落有致,既具备诗歌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作用,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怀状物的功能。...[继续阅读]
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新型格律诗体。其特点在于词是长短句,一般分上、下半阕,且倚声填词,不同的词牌对词的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晚唐时第一个大词人温庭筠的...[继续阅读]
词从唐代产生到现在,已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各种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按用韵的情况,可分为平韵词、仄韵词、平仄互谙韵的词三类;按音乐节奏与字数长短,可分为令、引、近、...[继续阅读]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也就是曲调名称。据清康熙年间王奕清等所编的《词谱》记载,唐至元末词牌共826调,2306体。早期的词,内容与词牌名是一致的,到了后来,词牌名和内容才逐渐分离,词牌只作为标明曲调用,不再作为题目,而是在...[继续阅读]
竹枝词原为唐时巴渝一带流行的民间乐府曲名,也称竹枝、竹枝子,由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作《竹枝》九首所创。竹枝词在形式上每首七言四句,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不拘格律,雅俗共赏。因竹枝词可合歌而唱,后作为...[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