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尽管“西戎之俗以板为屋”,必须伐用不少林木,但因林广人稀,生产力水平很低,森林又是可再生资源,因此很难对森林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再者,甘肃境内虽然发现很多仰韶文化遗址,可以说明垦殖开始甚早,但未发现能使森...[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先秦时期。尽管“西戎之俗以板为屋”,必须伐用不少林木,但因林广人稀,生产力水平很低,森林又是可再生资源,因此很难对森林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再者,甘肃境内虽然发现很多仰韶文化遗址,可以说明垦殖开始甚早,但未发现能使森...[继续阅读]
种草种树是甘肃治穷致富的根本“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这是胡耀邦同志1983年8月视察甘肃工作时的题词。甘肃种草种树形成千军万马的群众运动是从1956年开始的,这和当时的团...[继续阅读]
2001年7月30日,温家宝在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162期)《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一文上做出了第一次批示:“请照肃、陆浩同志阅。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应提上议程。当务之急是建立流域统一管理机构,大力实施节...[继续阅读]
自2003年以来,温家宝就敦煌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问题先后做出了五次批示。2006年3月温家宝在《人民日报》报送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楼兰”悲剧可能重演》和《甘肃敦煌面临沙漠化威胁》两篇材料上批示:“敦煌生态保护工作必须...[继续阅读]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广大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十分关心。党中央、国务院从整治国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三北工程开展。1978年国务院批转了原林业部的工程建设规划,1...[继续阅读]
人类在经历了对森林长期的破坏,并经历了大自然无数次无情的报复之后,终于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世界需要绿色,构建绿色世界,保护自然生态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继续阅读]
三北工程建设的启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如此之大的规模,在如此广阔的区域,历时如此之久的征服自然的伟大壮举,是关系到国家和广大三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也是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人工生态工程。根据三北工程建设...[继续阅读]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甘肃发展的意见》精神,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确定工程建设...[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