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豹袪”。《礼记·玉藻》:“君子狐青裘豹袖,玄绡衣以裼之。”唐高适《邯郸少年行》诗:“霞鞍金口骝,豹袖紫貂裘。”明刘基《次韵和岳季坚见寄》诗:“豹袖羊裘等黄土,金章紫绶漫浮云。”...[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即“豹袪”。《礼记·玉藻》:“君子狐青裘豹袖,玄绡衣以裼之。”唐高适《邯郸少年行》诗:“霞鞍金口骝,豹袖紫貂裘。”明刘基《次韵和岳季坚见寄》诗:“豹袖羊裘等黄土,金章紫绶漫浮云。”...[继续阅读]
以贝壳、珠玉等珍宝装饰的腰带,据称春秋战国时期从西部少数民族传入,多用于达官贵人。《穆天子传》卷四:“乃赐之黄金之罂二九,银乌一只,贝带五十,朱七百裹。”《淮南子·主术训》:“赵武灵王贝带鵔而朝,赵国化之,使在匹夫布...[继续阅读]
也作“偪”。先秦时期男子用以裹腿的窄幅布帛,犹今之绑腿。汉代以后亦称“行縢”。《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昭其度也。”晋杜预注:“幅若今行縢者。”唐孔颖达疏:“幅与行縢,今古之异名。”汉刘熙《释名·...[继续阅读]
也作“襞积”“襞”。衣服上的褶裥。辟,通“襞”。《仪礼·丧服》“幅三袧”汉郑玄注:“袧者,谓辟两侧,空中央也。祭服朝服,辟积无数。”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素积,素裳也。辟积其要中,使踧,因以名之也。”《史记·司马...[继续阅读]
①也作“敝膝”“币膝”“袚”。贵族男女礼服前部的一种装饰。用熟皮制成上窄下宽的长条,使用时佩系在胸腹前的革带上,下垂至前膝。源于上古,商周时已形成完备的佩戴制度。历代沿用,多用于祭祀礼服,材质或皮或布,至清废止...[继续阅读]
破旧的裤子。《韩非子·内储说上》:“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嚬笑哉!裤之与嚬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继续阅读]
也作“鞸”。周代一种用于朝服的皮制蔽膝。冕服所用者称“芾”,其他服装所用者称“韠”。天子诸侯用红色,大夫用素色。《诗经·桧风·素冠》:“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继续阅读]
稗衣,周代帝王饰有锦鸡纹样的礼服。《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亨先公飨射,则鷩冕。”汉郑玄注:“郑司农云:鷩,裨衣也。”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六:“衣,有龙文曰衮,鸟文曰鷩。”...[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