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日后成熟的金庸韬光养晦,钝讷得多了,那是因为金庸已经达到了新的彻悟人生的境界。而金庸的少年时代,却是相当的不同,真正是一腔热血,敢想敢干,敢作敢为。金庸被联合高中开除之后,丝毫不见为此有什么“反悔”,依旧是一片...[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也许日后成熟的金庸韬光养晦,钝讷得多了,那是因为金庸已经达到了新的彻悟人生的境界。而金庸的少年时代,却是相当的不同,真正是一腔热血,敢想敢干,敢作敢为。金庸被联合高中开除之后,丝毫不见为此有什么“反悔”,依旧是一片...[继续阅读]
《一事疯狂便少年》的发表,可以说是一鸣惊人。不久,《东南日报》有位名叫陈向平的老资格记者,因事从报馆所在地金华出差到衢州去,他觉得《一事疯狂便少年》的作者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那短短千余字的杂文,论述精辟,笔力浑厚...[继续阅读]
金庸和同伴急急西行。一路上,车船十分拥挤,步行又很缓慢,身边盘缠也不足,最可虑的是内地大学的考期日益逼近,如期参加考试是不可能的了,而且他还没有经济来源。因此,他和同学分了手,单独一个人转到湘西一个同学哥哥的私人农...[继续阅读]
凡是抗战时期到过重庆的人,大都会有这样一个同样的看法和印象:那时在重庆,对于一个流亡学生来说,读书和吃饭几乎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这两者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有书读,才有饭吃。学校是读书的场所,同时也是吃饭的...[继续阅读]
金庸在中央政治学校失学使他的“外交梦”破灭,而他经营《太平洋杂志》失败又使他的“出版梦”破灭,金庸一时真是有点心灰意懒了。正在这时,前文提到过的非常赏识金庸才华的湘西农场场主,因公千里迢迢从湖南到重庆出差,这回...[继续阅读]
金庸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这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姗姗归来,一个战乱离散的家庭终于团圆欢聚了。他那鬓发半白的父亲翘首企足,总算盼到了这一天,当然欣喜无比。但后来得知这个出门八九年的独生子并非学成而归,而是被学校开除而...[继续阅读]
金庸的一生最会把握良机,把握机遇。金庸的成功也在于他不固步自封,从不满足,而是一有机会就要寻找更好的发展。本来金庸一文不名,漂流无依,按常理到了《东南日报》被委以重任,意气风发,应该是满足了。但西湖虽好,却非金庸久...[继续阅读]
1947年秋,上海《大公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金庸的机会又来了。金庸转到《时与潮》不久,也像是时运亨通,适逢上海《大公报》缺人,他又进而在《大公报》兼任了记者。当时,在国内众多的报纸中,《大公报》的...[继续阅读]
有哪一个作家不梦想自己的作品能像金庸这样风行天下呢?像金庸这样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深入人心的成功,正是几千年来作家们所共有的梦想。但是金庸好像并没有这样的感觉。金庸好像不太看重自己武侠小说的巨大成功,好像这种成...[继续阅读]
金庸动笔写武侠的内因、外因却是他的两个人事关系:一位是《新晚报》负责人罗孚,另一位是被后来称之为新派武侠小说鼻祖的梁羽生,当时也供职于《新晚报》,和金庸是同事。20世纪50年代初期,金庸怀着他一贯的政治家的热情和报...[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