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白话文运动首先在“文化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五四...[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白话文运动首先在“文化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五四...[继续阅读]
王力谈“白话文运动”的文章。原载《中国语文》1979年第3期,收入《文集》第20卷。本文在于说明白话文运动的意义。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文化革命运动,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白话文运动是“...[继续阅读]
指广东省内汉语方言的三大系统之一。主要的地域包括广州、番禺、南海、顺德、新会、台山、中山、开平、恩平、三水、高要、德庆、郁南、罗定、东莞、增城、宝安,在《汉语音韵学》中又称“粤音系”(包括广东大部以及广西南...[继续阅读]
与“文言音”相对。指一般人的口语语音,也就是没有受官话影响或文言音(读书音)影响的口语语音。例如吴语“问”字的白话音是[],读书音是[]。一般说来,白话音比文言音更能存古。例如“新妇”(儿媳妇),广州说成“心抱”,客家话...[继续阅读]
又称“半齿音”。三十六字母中的日母即半齿。今称舌面闪音。按照语音学原理来说,闪音是颤音的变体,所以标为[r]。这个舌面闪音后来变为舌尖后音(卷舌音),汉语拼音方案写作[r]。日母和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发音部位相同,只是...[继续阅读]
指诗歌甲行后的字数和乙行后的字数完全相同。例如:啊啊,我们是呀动也不敢一动!我们到兵间去罢,我们到民间去罢,朋友哟,怆痛是无用,多言也是无用!这种半叠句的情况西洋诗罕见,在汉语白话诗歌里可见到一些例子。(15·218)...[继续阅读]
指“半元音”(semivowel)。半元音发音时,舌头翘起很高,超过了发最高元音时的高度,导致有摩擦音发生,又仍然保留着近似元音的音色。但因为半元音带有摩擦性(这正是辅音的特征),因此也可以称为半辅音。参见“半元音”。(4·19)...[继续阅读]
“半齿”的代称。宋代郑樵《七音略》(在《通志》内)用羽、徵、角、商、宫、半徵、半商代称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其中商即齿音,半商即半齿音。(4·118)...[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