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家,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代表。曾在欧美一些大学和神学院任教授,并出任过法国驻梵蒂冈大使。他早年是新教徒,信仰柏格森哲学。1906年皈依天主教,接受中世纪意大利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转而反对柏格森的非理...[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法国哲学家,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代表。曾在欧美一些大学和神学院任教授,并出任过法国驻梵蒂冈大使。他早年是新教徒,信仰柏格森哲学。1906年皈依天主教,接受中世纪意大利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转而反对柏格森的非理...[继续阅读]
法国哲学家、剧作家,有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塞尔认为,哲学的源泉来自自己内部的体验,他把哲学上的问题一概加以主体化、人格化以至神秘化;他反对哲学的理论化和体系化。例如,他把外部感官所给的经验纯化为内部的精神...[继续阅读]
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西欧60年代“新左派”运动的精神领袖。生于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17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1919年因不满该党背叛革命的行径而退党。1932年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继续阅读]
新康德主义的主要派系。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因其成员多执教于马堡大学而得名。创始人是柯亨,主要代表人物有纳托尔普、卡西勒、施塔姆勒和福伦德等人。这一学派的研究着重在自然科学——先验逻辑和数学唯理主义方面...[继续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创立、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通常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在1848-1871年的革命实践和政治经济学...[继续阅读]
系统阐述马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的多卷本著作。全书由55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撰写,黄楠森等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3年,本书的编写确定为中国六五计划中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科研重点项目之一,1986年又列入七...[继续阅读]
亦称类比法。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把彼此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类比,依据认识和研究目的的需要,确定其相似与相异之点,找出产生其相似与相异的原因。它是把握事物的特征、本...[继续阅读]
泛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国家的哲学思想和流派进行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又有两种理解:一种指研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同异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另一种指研究不同时期的哲学与流派的同异关系的理论...[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