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左翼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17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1919年因不满该党的政策退党。后进柏林大学和弗赖堡大学,跟随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学习哲学,并获取博士学位。1933年因受纳粹迫害...[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左翼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17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1919年因不满该党的政策退党。后进柏林大学和弗赖堡大学,跟随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学习哲学,并获取博士学位。1933年因受纳粹迫害...[继续阅读]
是新康德主义的一个学派,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它的成员多执教于马堡大学,因而称马堡学派。它的创始人是柯亨,其代表人物有那托普、卡西尔、施坦丁格等人。他们中的多数人是数学家、逻辑学家或物理学家。这一学派的代表...[继续阅读]
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保尔·费耶阿本德提出的,是用以阐述他的极端非理性主义的核心概念。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是一种自由创造活动,即“无政府主义的事业”,所以不应有程式性或规范性的方法。人们要认识世界便需使用一切...[继续阅读]
是用来描述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占宇宙质量9/10的物质成分的概念。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天文学所方励之教授命名的。他认为,天体物理学的一个新成就证实:各种化学元素(或中子、质子)的总和,按质量也许不超过宇宙总质量的1/10,而9/10的...[继续阅读]
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的一种关于企业中人类行为的“个性和组织”的假设。该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阿吉里斯认为,人的个性发展同婴儿发展为成人一样,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继续阅读]
亦称类比法。它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根据一定的规则,把彼此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类以上的事物加以类比,确定其相似与相异之点,成为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比较方法的客...[继续阅读]
比较哲学一词,由法国哲学家马松—乌尔色首创。1923年他在巴黎发表的《比较哲学》,是第一本以《比较哲学》命名的书。国外一般认为,德国哲学史家保尔·多伊森是近代比较哲学的创始人。其著作《一般哲学史》对东、西方哲学进...[继续阅读]
是主张通过实现日常语言的完善性来解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纷争的一个新实证主义流派,它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日常语言哲学于本世纪30年代发源于英国的剑桥大学,主要代表是威斯顿。战后,流传到牛津大学,主要代表是赖尔。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