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城外之郭。《逸周书·作雒》载:“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古时在距离较近的两城之间增筑的城,可使两城连接,以便于防守。宋代在扬州先修筑大城,后又在其以北罗冈修筑城堡(宝佑城),再进而在两城之间增筑夹城。明代在淮安亦先筑旧城于南部,后又在其北一里许北辰镇修筑新城,再进而在两...[继续阅读]
古时在城外所筑辅城。一般建于军事要塞之地。如明代修筑山海关城(清代设临榆县治于城内),在关城南、北各二里分别建有南翼城和北翼城。其主要用为驻守士兵、贮藏粮草兵器等,以加强关城的防御能力。...[继续阅读]
古时在城门外加筑的小城。多呈瓮形,半包围于城门,以增强防御能力。亦称月城。《武经总要·守城》云:“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继续阅读]
在城外所加筑的城垣,以增强防御能力。古时修城,或为内城外城两重,或又进而在外加筑而为三重,而均以在最外者称罗城,取其包罗之意。其形制,或全部包围内城;或仅部分包围,如明清北京城南罗城仅包围其外城南半部。...[继续阅读]
古时在城门外加筑的小城。多呈半月形,半包围于城门,以增强防御能力。亦称瓮城。《资治通鉴》卷二九三载后周显德四年,“至泗州城下,太祖皇帝先攻其南,因焚城门,破水寨及月城。”胡三省注:“月城者,临水筑城,两头抱水,形如却...[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