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春秋》成书以后,就被认为“一字寓褒贬”,言约指博,具有微言大义,其书法一直是千年来历代学者深深致力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春秋》进行注解的“三传”对其编例多有涉及,但这些都还不是编例专书。到汉代出现了研究《 (共 320 字) [阅读本文] >>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自孔子《春秋》成书以后,就被认为“一字寓褒贬”,言约指博,具有微言大义,其书法一直是千年来历代学者深深致力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春秋》进行注解的“三传”对其编例多有涉及,但这些都还不是编例专书。到汉代出现了研究《 (共 320 字) [阅读本文] >>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自孔子《春秋》成书以后,就被认为“一字寓褒贬”,言约指博,具有微言大义,其书法一直是千年来历代学者深深致力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春秋》进行注解的“三传”对其编例多有涉及,但这些都还不是编例专书。到汉代出现了研究《 (共 320 字) [阅读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