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文化的分期是殷商考古的重要课题之一,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30年代,董作宾曾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进行过分期断代研究,开殷墟文化分期之先河。他根据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圆、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等10项标...[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殷墟文化的分期是殷商考古的重要课题之一,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30年代,董作宾曾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进行过分期断代研究,开殷墟文化分期之先河。他根据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圆、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等10项标...[继续阅读]
妇好墓是殷墟发掘以来唯一保存完整,也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的殷王室墓葬,堪称殷墟考古空前重要的发现。该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1976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墓圹作长方形竖穴,南北长5.6米,东...[继续阅读]
“司母戊”鼎的铸造年代,是关系到商代青铜器发展水平的重要问题之一。60年代,根据其出于安阳殷墟以及其制造工艺等特点,定为殷后期器,又根据殷墟卜辞和商代金文中商王对祖先的称谓进一步推断出“母戊”之称当属于盘庚迁殷...[继续阅读]
周原遗址研究,一直是商周考古的重要内容。50—60年代就对周原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一些青铜器等珍贵资料。1976年,在岐山凤雏村、扶风召陈村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和一些甲骨、青铜资料。1979年,1981年分别发表了两座建筑基址的发...[继续阅读]
对周原甲骨的全面研究,是一项开始不久的工作。1957年在扶风齐家采集到第一片西周牛肩胛卜骨,以后又有零星发现。1977年,在岐山凤雏出土大量甲骨,有刻辞的292片,但都是碎片,难以缀合复原。1979年发表的发掘简报提出:“这批甲骨的...[继续阅读]
利簋铭文,是研究西周武王征商的珍贵史料。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1977年发表后,就其句读,有关地理、职官展开争论。关于句读,集中在对“岁鼎克(昏)夙有商”的解释上,唐兰释为“鼎,克昏,夙有商”。“”即“钺”...[继续阅读]
对文化遗存进行分区考察,是近年来考古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李学勤认为,把文献和考古成果综合起来,可将东周时代列国划分为下列7个文化圈:①中原文化圈。该文化圈“以周为中心,北到晋国南部,南到郑国、卫国,也就是战国时周和三...[继续阅读]
“兆域图”是一个没能完全实现的中山王的陵园总体平面规划图。图上详细注出陵园各部位的尺度,并附有关于营造陵园的王命。根据“兆域图”和对陵园的发掘,1980年,傅熹年提出了这座陵园如按原计划建设后的全貌推测:“它的总平...[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