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易学属象数易学。始于北宋。因其特别重视河图、洛书,並为之制定出图式,以说明《周易》原理,后人因称其为图书易学。河图之说,先秦时即已出现。但河图究竟什么样子?历来讲易者,皆无人谈及。洛书是什么样子,也没人谈及。...[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图书易学属象数易学。始于北宋。因其特别重视河图、洛书,並为之制定出图式,以说明《周易》原理,后人因称其为图书易学。河图之说,先秦时即已出现。但河图究竟什么样子?历来讲易者,皆无人谈及。洛书是什么样子,也没人谈及。...[继续阅读]
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的《伊川易传》构成理学的完整体系。他们都主义理,但有不同。程颐偏重取义,张载则偏重取象。形成气学派。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易学方面他对象数派和义理派都有舍有取。他对筮...[继续阅读]
进入元代,多数人在宋《易》的基础上,或发挥“图”、“书”,或谈“性”、“理”。其中不乏有见地者。王申子撰《大易辑说》,辑录有关易道之众多疑问而说明之。认为“图”“书”即五位九宫之数,伏羲所画之卦是“溯天之文(自...[继续阅读]
明代在易学研究上象数与义理并存。到清初,汉《易》和宋《易》“门户交争,务求相胜”。康熙命李光地“采摭群言”,撰成《周易折中》,“冠以图说,殿以《启蒙》,未尝不用数,而不以盛谈‘河’‘洛’,致晦玩占、观象之原。冠以《...[继续阅读]
民国以来至八十年代末期,易学研究仍沿着义理、象数、考据的研究方法前进。曾出现三次易学热潮。第一次在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主要讨论《周易》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由古史辨派学者发动。第二次在六十年代初,学术界...[继续阅读]
儒家之所以称“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周礼·天官冢宰·大宰》也有说明:“四曰儒,以道得民。”东汉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唐代贾公彦疏:“诸...[继续阅读]
孔子继承传统的原始宗教的天命观,有时把天视为人世间的主宰者和人格神。《子罕》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据《述而》记载,宋司马桓...[继续阅读]
礼原是中国上古社会的典章制度。夏、商、周三代统治者以礼规范其成员的行为和思想。周礼因革于夏礼和殷礼,最为完备。孔子把礼视为维护旧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认为它是区别华、夷的标志。对于周礼的完美,他更是赞叹不止,说...[继续阅读]
孔子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具有“凡民有丧,匐匍以救之”的精神。中庸是他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又谓之“中行”、“中道”。这种立身行事的原则要求人人在处理事务时...[继续阅读]
《吕氏春秋·遇合》、《史记·孔子世家》和《淮南子·泰族篇》都称孔子弟子有三千,这大概有些夸大。但从战国以来的文献所述都称孔子弟子有七十余人。《孟子》说:“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孙丑》、上)《韩非子》说:“仲...[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