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虞封唐与晋国文化的形成

    晋国是西周王朝重要的同姓诸侯国,其开国君主叔虞(姬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成王即位后,将叔虞封于唐国,故称唐叔虞。叔虞死后,其子燮父改国号为晋,从此始称晋国。晋国自西周初年立国,至春秋末年被魏、韩、...查看详细>>

标签:中华地域文化

古代法治文化的摇篮

    (1)礼法之争与晋国文化“礼法之争”就是“礼治”与“法治”之争,它缘起于对待“周礼”的不同态度。西周灭亡后,我国进入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空前激烈的大变革、大动荡之中,“礼崩乐坏”,诸侯争雄...查看详细>>

标签:中华地域文化

古代多民族文化的熔炉

    (1)晋国“戎狄与之邻”的民族环境“戎狄”是“西戎”和“北狄”的简称,泛指我国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他们的族系非常复杂,族称也不断变化。从夏代开始,戎狄民族逐步南迁,商时已到达今陕西、山西和河北省北部地区,西周初年叔...查看详细>>

标签:中华地域文化

“魏,天下之胸腹”的地理形势

    上面谈魏国疆域沿革时曾经说,魏国的疆域比较分散,主要由东、西两大部分构成:西部是以旧都安邑(今属夏县)为中心的山西晋南地区,这里是魏国前期阶段的活动基地;东部是以新都大梁(今开封市)为中心的河南北中部地区,当时称“东...查看详细>>

标签:中华地域文化

魏文侯、李悝变法与魏国法治文化的高度发展

    魏国历史和文化的奠基者是魏文侯,这不仅因为他是魏国的开国君主,更重要的是他以其顺时应变的雄才大略,勇敢地冲破了传统的宗法亲亲关系和世卿世禄观念,起用了以李悝为首的一批地主阶级革新家进入国家政权机构,依靠他们变法...查看详细>>

标签:中华地域文化

魏文侯“好学”、“好古”与魏国儒法思想的荟萃交融

    魏文侯作为魏国历史和文化的奠基者,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家眼光和博大宏伟的政治家胸怀。他在位期间,不仅大批启用法家人物变法革新,推行法治,收到了国富兵强的卓著成效,充分显示了法家思想的威力;同时,他又高度尊崇儒家学说...查看详细>>

标签:中华地域文化

“韩,天下之咽喉”的地理形势

    战国时代,韩国主要占有今山西晋东南上党地区和今河南豫中伊洛地区。韩国第一个都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这里是韩国前期的活动基地;后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是韩国中、后期的活动基地。韩国迁都于郑之后的地理形势,与魏国迁...查看详细>>

标签:中华地域文化

韩昭侯、申不害变法和重在以术治国的韩文化

    (1)韩昭侯、申不害变法的背景进入战国时代,作为七雄之一的韩国,也曾进行了一些改革,增强了国力,扩展了领土。尤其是战国初年,韩与魏、赵联合作战,三晋声威一时大振。如在韩景侯、韩烈侯、韩文侯时代,楚国与韩、魏争相侵夺郑...查看详细>>

标签:中华地域文化

韩非以法为本与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学说

    (1)韩非其人与韩国社会据《史记》记载,韩非是韩国公子,出身贵族世家,“喜刑名法术之学”,他和后来在秦国飞黄腾达的李斯都做过荀子的学生。他有些口吃,“不能说道,而善著书”,连李斯也承认自己比不上他。韩非生活于战国末年...查看详细>>

标签:中华地域文化

“赵,四战之国”的地理形势

    战国时代的赵国,素有“四战之国”(《史记·乐毅列传》)、“四达之国”(《战国策·燕策三》)、“中央之国”(《战国策·秦策一》)等称谓,突出地反映了赵国地理形势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称谓,一是说明赵国在地理上为列国所环抱。...查看详细>>

标签:中华地域文化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