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典 > 伦理学 > 列表

伦理客观主义

    一种用客观主义观点认识和解释道德本质与道德判断的伦理学理论。认为道德现象的产生与道德判断独立于人,与人们的需要、利益没有任何关联;它们仅仅奠基于超越人与人心的“天”、自然界或上帝和神。在中国,西汉董仲舒便已...查看详细>>

标签:伦理学

道德虚无主义

    一种否定一切社会道德价值的理论和态度。在历史上,道德虚无主义有各种理论形态。中国战国时期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否定社会的善恶、是非、君子小人之别。魏晋时期出现的《杨朱篇》则以否定善恶之别为其享乐主义作辩。在西...查看详细>>

标签:伦理学

伦理非理性主义

    亦译“伦理反理性主义”。一种否认道德的普遍必然性,夸大道德境况的特殊性,断言人们的理性和科学不能解决道德问题的伦理学说。它把人的行为说成是受盲目的意志、情感、下意识(无意识)等支配的,否认行为的因果必然性和社会...查看详细>>

标签:伦理学

伦理理性主义

    亦译“伦理唯理论”。一种从伦理概念或观念出发论证道德的普遍必然性,主张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伦理学体系的学说。与“伦理非理性主义”相对。其特点是强调人们行为的理性动机和道德的理性原则,试图用一...查看详细>>

标签:伦理学

道德决定论

    主张人的道德水平,特别是个别英雄人物的道德品质和愿望决定社会历史的进程的理论。一种夸大道德社会作用的唯心主义理论。在中外伦理学史上,这种理论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极大的影响。在中国,儒家学派就把道德看成国家治、乱...查看详细>>

标签:伦理学

非道德主义

    亦译“非道德论”。一种摒弃道德规范,否认道德的存在及其社会作用的伦理学理论和思潮。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伦理思想史上,中国战国末期法家韩非从人性利己的观点出发,主张“以法为教”、“不务德而务法”,片面夸大法律的...查看详细>>

标签:伦理学

共同道德论

    一种否认道德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的理论和观点。伦理绝对主义的一种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许多伦理学说的共同特点。它们从抽象的人、人性或神出发,宣传抽象的善和恶,把道德看作是全人类共同的。如中国宋明...查看详细>>

标签:伦理学

抽象继承

    对历史上哲学遗产及道德遗产的一种继承方法。中国冯友兰于《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和《再论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这两篇论文中首先提出。主要内容是:(1)“在中国哲学史中有些命题,如果作全面的了解,应该注意到这些...查看详细>>

标签:伦理学

价值论

    亦称“价值哲学”。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某种...查看详细>>

标签:伦理学

功利主义

    亦称“功利论”、“功用主义”。通常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在中国,战国时思想家墨子以功利言善,是早期功利主义的重要代表。宋代思想家叶適和陈亮主张功利之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反对讳言功利和空...查看详细>>

标签:伦理学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