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典 > 比文较字 > 列表

圆体

    在欧洲南部的国家,尤其是意大利,人们并没有贯彻哥特体中一致的折断线条,因为这种僵硬而又严谨的字体形态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类似的审美情结也体现在建筑艺术中:意大利人对严谨的直线不抱好感,他们以很随意的方式...查看详细>>

标签:比文较字

人文主义小写体

    公元14世纪以后,人们对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化的兴趣被唤醒,人文主义小写体(Humanisticminuscule)由此诞生。在以加洛林小写体作为范本创造之后,人文主义小写体在意大利被看作是有意识净化文字的产物而得以巩固。它满足了创...查看详细>>

标签:比文较字

现代印刷术

    15世纪中期,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Gutenberg)发明并创立了可以重复使用的铅合金活字印刷术。他被认为是除东亚地区之外,铅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印刷术的想法早在很多年前就已为人知,但它却一直未能在技术上得到实...查看详细>>

标签:比文较字

仿宋体

    仿宋体是由宋体发展演变而来,单从字面来看,仿宋就是“模仿宋体”的意思。由于古时的宋体通过手工刻写又产生出不同的异体字,由此推测早期的仿宋体和宋体在同一时期就出现了。直到1916年前后,浙江钱塘人丁辅之与其弟丁...查看详细>>

标签:比文较字

文艺复兴衬线体

    早期衬线体的基本形状在15世纪就已经产生成形了,而它最终的确立是出现在铅合金活字发明之后,并继承了手写艺术的特点。为了同早期的字形相区分,人们把这种新字体称作文艺复兴衬线体(Renaissance-Antiqua)或者中世纪体(M...查看详细>>

标签:比文较字

施瓦巴赫体

    《伊索寓言》里的施瓦巴赫体(约公元1491年)施瓦巴赫体(Schwabacher)产生于15世纪,它是一种比哥特式纺织体外形更粗犷开放、书写笔画更宽的字体。从15世纪晚期到16世纪中期,施瓦巴赫体都是占据优势地位的德语字体。它后来...查看详细>>

标签:比文较字

首次音译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早在16世纪中叶,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就开始使用一种被称为“小经”的文字。它是一种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的表音文字,有专家认为这是最早的汉语拼音化尝试。几十年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查看详细>>

标签:比文较字

法克图体

    法克图体(Fraktur)是16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在德语地区使用最多的印刷字体。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克图体这一总称还包括了其他一些同族字体,如纺织体和施瓦巴赫体。从字体特征上来看,法克图体比粗犷的施瓦巴赫体更纤...查看详细>>

标签:比文较字

巴洛克衬线体

    进入17世纪以后,人们渐渐疏远了文艺复兴衬线体的传统样式。用来表达形式构造的书写法逐渐退居到次要位置,而雕刻技术对字体构造的影响则越来越大。此外,附有书本插图和准确范本的铜版印刷也对活字制作工人产生影响,并...查看详细>>

标签:比文较字

古典主义衬线体

    古典主义起源于18世纪中期。在这一时期,衬线体的发展走到了一个暂时性的终点,同时印刷业中出现了字号的系统。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字母之间的对比变得越来越强烈,而衬线也变得越来越柔和。为了达到理想的清晰度和标...查看详细>>

标签:比文较字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