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接灶”。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般是在大年三十(除夕)夜,于厨房内贴上新的灶神像,像前焚香、燃烛。因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祀灶(又称辞灶)相区别,故名。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山东《招远县志》...[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亦称“接灶”。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般是在大年三十(除夕)夜,于厨房内贴上新的灶神像,像前焚香、燃烛。因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祀灶(又称辞灶)相区别,故名。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山东《招远县志》...[继续阅读]
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江浙等地。每年夏历除夕夜,人们特别讲究讨彩头,如灯火点着不说“着”而说“红”,灯火熄灭不说“灭”而说“无”,小孩不慎跌交不说“摔跟头”,而说“拾元宝”等;并在灶头和香炉、米桶、衣柜等器物...[继续阅读]
(tán谈—) 亦称“燎火盆”。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浙江部分地区。每逢夏历除夕夜,在举行祈年仪式的同时,人们还在天井中设火盆,或堆积柴薪,㶣火焚烧,然后逐个从火上跳过去,说是可以消灾灭晦。...[继续阅读]
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北京、河北等地区。除夕夜燃松柏枝于院中的过岁活动。明代已有记载,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三十日……夜以松柏枝杂柴燎院中,曰烧松盆,岁也。”此俗清代以后仍延续,民间以为...[继续阅读]
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福建南部。“灯猴”,指古时燃点已久,结成痞块的灯盏。除夕夜,人们在跳火圈时,投“灯猴”入火圈中,让它烧成灰,口中还要念诵:“灯猴烧成灰,厝内逐项有”等吉语,以示驱邪迎福。...[继续阅读]
亦称“糁盆”。汉族除夕的驱邪祈吉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宋代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已有此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除夕)至夜烛糁盆,红映霄汉。”到明代,每逢除夕夜,人家祭祀祖先和百神,各于门首架松柴成并字形,有...[继续阅读]
亦称“卖冷”。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广东地区。除夕上灯后,给每个小孩一个红鸡蛋,点着一炷香,让他提着灯笼,到街头巷尾去边走边唱道:“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不懒。”或唱道:“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俾(给)广西...[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