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典 > 豫剧 > 列表

尉氏县公庆班

    清道光年间创建,由县衙“八班”、“十房”扶植,因建班年代久远,县人亦习称为“老班”。据开封朱仙镇民国5年(1916)《重修明皇宫碑记》载,清同治年间该班曾捐资助工。主要演员有万六、迷瞪、黑驴、颜平、英子、铁旦、四妞、韩...查看详细>>

标签:豫剧

襄城县李家窝班——营里戏——五街戏——襄城县大众剧团

    兴办于清道光年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李氏家族门第衰落,李家戏被襄城营四品都司龚丛岱接管,当地人称之为“营里戏”。当时的主要演员有于喜(武旦)、文太(帅旦)、丁源(红脸)、许红(黑脸)等。除在当地演出外,还常到附近各县衙...查看详细>>

标签:豫剧

孟津县火神班——城关戏——孟津同乐社

    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城关嗜戏绅士以“火神班”名义,向商户筹资组建,属江湖班性质。初称“孟津城关戏班”。人员少,服装道具简陋,演出多为折子戏小出。清光绪年间因灾荒戏班几经散聚。民国初期,又由县城绅民梁头领班,重建了...查看详细>>

标签:豫剧

鹿邑县牛家玩会班——鹿邑县人民剧团

    据传该班建于清道光年间,至牛希如一代,该班已有相当规模。民国初期,班址在县政府对面牛家茶园,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刘文耀掌班,班址迁至聚仙楼饭馆,新中国成立前夕掌班改为胡东升、杨德修,班址又迁至大隅首南。有影响的演员...查看详细>>

标签:豫剧

临泉县韦寨沈万魁科班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韦寨富户沈万魁组建。收30余人,边教边演,活动在本县及河南新蔡、上蔡等地农村。散班时间不详。...查看详细>>

标签:豫剧

陈留县全盛班——陈留戏班

    约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左右,清咸丰、同治年间一度兴盛。班址初设陈留县城西北角之关帝庙,后迁至西门里火神庙。至清末时管主为陈留县皂班班头吴成钧。1916年《重修明皇宫碑记》中记有该班捐资。末科所聘教师有名丑王洁...查看详细>>

标签:豫剧

荥阳县口子戏班——荥阳县口子剧团

    约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演出《大战十一国》等剧目享誉豫西、豫北及关中一带。1959年改建为荥阳县口子剧团。“十年动乱”使这个活动了120年的民间演出班子解体。...查看详细>>

标签:豫剧

太康县粮壮班——一把鞭戏班——宜民剧团——太康县豫剧一团

    由太康县县衙粮壮班房管辖而得名。约建于清道光末年。民国以后,县衙取消了班房,由西关商绅和马车行头儿当管主,更名为“一把鞭”。有演员40人,主要演员为须生谭学经、胡明仁、王牛及净角魏全中等。代表剧目有《白玉林》、...查看详细>>

标签:豫剧

西平县仪封梆子戏班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西平县仪封镇成立梆子戏班。该班演员张喜(饰黑头)、贾振飞(饰旦)享有盛誉。活动在西平、遂平、舞阳一带。至今仪封仍流传着“老包(张喜饰)一声断喝,树上孩童落地”和“贾振飞化了妆,熟人也能诓”的故事。...查看详细>>

标签:豫剧

密县小二班

    清道光末年,超化窑主李石斋的二儿子继其兄掌管大二班后,也成立了一个戏班,群众称之为“小儿班”,后改称“小二班”,由著名艺人、绰号“大个子”的李合群(工白脸)掌班。其拿手戏有《白玉杯》、《乐毅伐齐》、《巴督公篡朝》...查看详细>>

标签:豫剧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