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战国杂家的著作。尸佼(约前390—约前330),晋国人,一说鲁国人。原为商鞅门下食客,商鞅曾师之,并参与谋划变法。商鞅被杀后,逃亡入蜀。其思想内容有综合、贯通各家学说的倾向。《尸子》强调权势对于治国的重要。“高显尊贵...[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先秦战国杂家的著作。尸佼(约前390—约前330),晋国人,一说鲁国人。原为商鞅门下食客,商鞅曾师之,并参与谋划变法。商鞅被杀后,逃亡入蜀。其思想内容有综合、贯通各家学说的倾向。《尸子》强调权势对于治国的重要。“高显尊贵...[继续阅读]
先秦法家著作。又称《商君》、《商子》。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思想。商鞅(约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因功受封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故称商君或商鞅。卫国人。曾以尸佼为师。初...[继续阅读]
先秦战国时法家著作。申不害著。申不害(约前385—前337),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韩昭侯八年(前355年)被任为相,直至终年,使韩“国治兵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申子》二篇,《汉书·艺文志》则称六篇,已散佚。现仅存...[继续阅读]
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一篇。传为曾参所作。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枣庄市附近)人。孔子晚年学生。孔子曾批评“参也鲁(迟钝)”(《论语·先进》),又肯定他“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史记·仲...[继续阅读]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战国时至西汉初的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西汉时,刘向编定《礼记》一百三十篇。西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继续阅读]
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传为战国初子思所作。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尝困于宋……作《中庸》。”郑玄在《目录》中也说:“《中庸》者……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但向有不...[继续阅读]
儒家经典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晚年与弟子著书立说。有“亚圣”之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孟...[继续阅读]
先秦道家著作。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著。庄子(约前369年—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据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记,司马彪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向秀注二十卷,二十七篇;郭象注三十...[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