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下三个最高官吏之称。周代“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战国迄秦,三公作为天子之下最高官吏的称呼。西汉成帝时成为法定官名,指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曹魏因置,但不任实职...[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天子之下三个最高官吏之称。周代“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战国迄秦,三公作为天子之下最高官吏的称呼。西汉成帝时成为法定官名,指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曹魏因置,但不任实职...[继续阅读]
指廷尉所属的正、监、平三官。曹魏因之,但称正、监、平。合称为廷尉三官。吴无正、平,但置监。(页12)按:《三国志辞典》所解释的“三官”特指三国时期的正、监、平。《魏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三官”云:“收三官已下付...[继续阅读]
官名。吴置,掌管州郡选举事。与魏晋中正职司同。(页21)按:吴国设置的“大公平”与魏国设置的“中正” “州都”职掌相同。《三国志辞典》“中正”条解释说:“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负责察访本地人才,将其分为九等,以供吏部...[继续阅读]
官名。汉桓帝时始置,处秘书令之下。曹魏因置,有四人,秩四百石,第六品,掌国家收藏的经书复校残缺、正定脱误。蜀亦置。吴称秘府郎,职掌同。(页320)按:魏国设置的“秘书郎”与吴国设置的“秘府郎”相同。《三国志辞典》对“秘...[继续阅读]
官名。三国时蜀所置,职掌与魏之殿中将军略同,主宿卫兵,督守殿内。后主末年,张通曾任是官,降于魏,封列侯。(页551)按:蜀国设置的“殿中督”与吴国设置的“殿中列将”职掌相同。《三国志辞典》“殿中列将”条解释:“殿中列将...[继续阅读]
官名。与司盐校尉职责相近,掌盐赋之入。西汉大司农所属,有盐官、铁官,东汉转属于郡县。三国时,蜀国置盐府校尉,收盐铁之赋。吴国置司盐校尉,治海盐。(页720)按:“盐府校尉”是蜀国官名,与吴国设置的“司盐校尉”相同。《中国...[继续阅读]
官名。东汉少府属官,由阉人担任,无定员,职侍皇帝左右。传递文书及奉诏过问中宫诸事务及公主、太妃等疾苦。曹魏沿置。吴称“中使”。(页28)按:根据《三国志辞典》,魏国设置的“小黄门”与吴国的“中使”相同。参照其他辞书...[继续阅读]
官名。曹魏置,隶大司农,主诸军兵田的调遣。孙权为吴王时置节度,掌军粮,但不属司农。(页307)按:魏国的“度支中郎将”与吴国的“节度”相同。《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度支中郎将”条解释:“官名。曹魏黄初四年始置一员,掌诸军...[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