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性和人的真正本质在于劳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劳动对于人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崇高的。但是,在剥削阶级社会,由于劳动异化,即劳动本来是愉快的、自由的,但在...[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性和人的真正本质在于劳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劳动对于人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崇高的。但是,在剥削阶级社会,由于劳动异化,即劳动本来是愉快的、自由的,但在...[继续阅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指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人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从把人性和人的最本质...[继续阅读]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他把教育经费或投资看作资本,当作生产中除人力资本以外的另一个生产因素,并认为:“如果说教育影响生产,这对经济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它也是资本的一种形式。这种作为对教育研究基础之基本设想在...[继续阅读]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反映。人文主义思想同中世纪封建教会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其特征是:把人的思想感情从神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提高人的地位,肯定人和人生的价值,崇尚健康、积极、乐观和现实...[继续阅读]
人文地理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科学。它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聚落分布与变化。人地关系又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而...[继续阅读]
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指出,在阶级社会,由于剥削阶级的剥削、压迫和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对人的发展造成极大...[继续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唯心论两个教育哲学流派之一,偏于主观唯心论。另一派为文化教育学派,偏于客观唯心论。人格教育学派是受德意志人魏铿(1846—1926)精神生活学说影响而形成的。魏铿认为,宗教、道德、科学及艺术是构成精...[继续阅读]
西汉杨雄提出的一种人性论。杨雄认为人性兼含善恶,两者相杂。从善还是从恶,关键在于教育、学习。他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学则正,否则邪。”(见杨雄《法言》的《修身》、《问道》等篇...[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