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术语。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用语,后为佛教所沿用。谛是“实理”、“真理”之谓,二谛是指两种真实不虚之理。一是俗谛(亦称世谛、世俗谛),一是真谛(亦称第一义谛、胜义谛)。佛教认为,因缘所生诸法,皆无自性,但世俗却以之为...[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佛教术语。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用语,后为佛教所沿用。谛是“实理”、“真理”之谓,二谛是指两种真实不虚之理。一是俗谛(亦称世谛、世俗谛),一是真谛(亦称第一义谛、胜义谛)。佛教认为,因缘所生诸法,皆无自性,但世俗却以之为...[继续阅读]
明清之际李颙撰,门人王心敬汇编。共二十六卷,第一至第十五卷为讲学之语,或自著,或由弟子辑录。第十六卷至二十二卷是杂文,第二十三卷至二十六卷为追思其父的诗文,内附其母彭氏的传记诗文。嘉庆十五年(1810年)刻,咸丰元年(18...[继续阅读]
明清时代刊行的程颢程颐言论和著作的总集。该书包括《遗书》25篇附录1卷、《外书》12篇、《文集》12卷及《遗文》、《易传》、《经说》、《粹言》6种。《遗书》是二程的弟子们记录的二程语录,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外...[继续阅读]
也称双重人格。①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遭到破坏时的精神病状态,即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动作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表现出判若两人的人格。②在伦理学上,指一个人的言论和道德行为互相矛盾,言行不一致。从人格来说...[继续阅读]
佛教十条戒规的简称。据《俱舍论》、《沙弥十戒法并威仪》、《沙弥尼戒经》所述为: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听视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前五戒为基本戒条。凡学佛的人,在皈依之后...[继续阅读]
①中国封建道德和法律所认为或规定的不可饶恕的十大罪恶。《隋书·刑法志》、《唐律》,把“十恶”规定为: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叛国);四曰恶逆(谓殴及谋杀族亲尊长者);五曰不...[继续阅读]
封建伦理关系中处于十种不同地位的人们所应遵从的十种行为准则。见于《礼记·礼运篇》:“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十义的排列顺序是由亲至疏。《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继续阅读]
亦称“十二缘起”、“十二分”等。佛教认为,一切有情识的生命体,各依其所作的业因,一直在三世、六道中轮回。众生所得果报,都是自作自受。佛教把有情识的生命体所作业因、所感果报的过程分为十二环节,称为“十二因缘”。包...[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