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语见《孟子·腾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里,孟子把人伦道德关系及其应遵...[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语见《孟子·腾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里,孟子把人伦道德关系及其应遵...[继续阅读]
①法律上,指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②心理学上,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与个性基本相同。③伦理学上,指道德主体品格的总和。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人格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类在认...[继续阅读]
指离开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研究人,并以此为基础去解释一切现象的哲学、伦理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他从根本上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除了自然和人之外,再没有其它的东西,宗教的...[继续阅读]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表达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用语。语出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篇。叔本华认为,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从外表看来是无意义而空洞的,在内心感到的也是迟钝而无头脑地虚度。人生是一种朦胧的追慕和...[继续阅读]
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继续阅读]
三国魏思想家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所著。是一部关于品题人物、选拔人才的重要文献。共三卷。该书对于人的本性、才具以及志业等,分别进行分析。认为人品秉赋先天殊异,“人材不同,能各有异”。最好的是“中庸”之才。“...[继续阅读]
关于人的本质或本性的基本看法和学说。中外伦理史上各种伦理学派对人性论的争议和探究,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人性的根源和人性善恶两个问题上。在人性的根源问题上,一些学派认为它是由某种超人类的力量所赋予的,另一些学派则...[继续阅读]
西伦史的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主要著作,写于1732-1737年,1739年第一、二卷于伦敦匿名出版,但无人问津,1740年第三卷由另一出版商出版。1748年将该书第一卷改写为《人类理解研究》出版,1751年将第三卷改写为《道德原理研究》出版。该书...[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