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主体性讨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并非泛指一切创作者,而是指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并在创作中得到较好体现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刘再复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中对这一概念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创造主体性包括作家...[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文学主体性讨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并非泛指一切创作者,而是指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并在创作中得到较好体现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刘再复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中对这一概念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创造主体性包括作家...[继续阅读]
指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积极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文学接受者,其中包括一般文学读者和文学评论者。在西方,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所提出的读者中心论,与新批评派的文本中心论相对,强调了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在文学阅读中的...[继续阅读]
即作家的情感的独特。有的论者认为,正是情感的独特和自由的程度决定了作家艺术创造力的大小。感受力大干观察力是作家获得内在自由的首要条件。他不同意某些人把观察力摆在第一位的作法,认为持久的、耐心的观察超过了一定...[继续阅读]
艺术创作的一种动力。有的学者认为,人的孤独感大致可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的心理意识。只要外界环境一改变,这种孤独感便会消失。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继续阅读]
近代以来西方文论界论说颇多、观点不一的一个重要的创作理论及美学问题,并先后由此生发出直觉主义、反理性主义等文艺派别。近年来我国理论批评界对此问题也开始注意并引起了讨论,正式把这一问题提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的,是...[继续阅读]
指一定的作家所具有的一定的灵感范围。在文艺创造和科学创造的活动中,由创造主体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异常高涨而表现出的突发而独特的创造能力,常常被人们称之为灵感。刘再复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灵感的迸发,并不是无...[继续阅读]
艺术思维中与灵感相伴而生、相互依存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在灵感萌发后主体通由心灵的主观显像能力而获得的肉眼看不见、只可内视的清晰的艺术形象。为近年来我国一些诗人、作家和理论工作者所提出。灵视现象是艺术创作中普...[继续阅读]
对艺术真实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种规定。这种规定是建立在将想象视作艺术特质来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既然想象是艺术的特质,那么,艺术真实就是一种想象的真实。艺术想象必须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才能创造出艺术真实来。这一定的...[继续阅读]
“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批评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关于小说人物形象的术语,见于其所著《小说面面观》(1927)第四章。“扁形人物”(或译为“扁的人物”、“平面人物”、“扁平人物”等)亦称“...[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