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创作中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美学原理,是对典型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和二极性特征的抽象概括。由文艺理论家刘再复所提出。刘再复认为,尽管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构造独特的世界,都自成一个有机系统,而且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关于文学创作中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美学原理,是对典型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和二极性特征的抽象概括。由文艺理论家刘再复所提出。刘再复认为,尽管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构造独特的世界,都自成一个有机系统,而且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继续阅读]
有的学者对文学中人物性格本体结构的一种认识和概括,指性格是生活要素、自我要素和形式要素的三维所形成的统一结构体。论者在谈到小说的审美规范时指出:说性格是生活、自我和形式的三维一体,是因为任何一维离开了其它两...[继续阅读]
有的学者在性格组合理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人物性格的模糊性,是指构成性格的各种元素的不确定性在整体上的总和,以及各种元素的不稳定性在整体上的总和。论者认为,文学与科学的根本区别是文学的非概念性所造成的...[继续阅读]
指融和着作家情感的艺术形象。作为文学艺术表现对象的形象,必须能与作家主观情感相契合,才能成为艺术形象。因此,从广义来说,艺术形象都可以称之为情感形象。在情感形象中,对象是作家自我化的对象,作家自我也是对象化的自...[继续阅读]
随着当代生活中哲理因素的增强和新时期小说创作中所出现的哲理化倾向,在艺术形象塑造中所出现的以逻辑的力量和思辨的色彩为独特形态的审美表现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性格形象,但却作为一种新的审美实体补充了传统的艺术形...[继续阅读]
指文学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打上文化印记的、具有文化蕴涵的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人物文化性格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甚至具有类化的特点;它往往体现出某一文化传统的某一侧面、某一特点,乃至作为...[继续阅读]
这个概念是邓小平于1979年10月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正式提出来的,他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80年代初我国文学界结合对改革...[继续阅读]
文学作品中生活于两种不同文化边缘层上的人物形象。它是我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所兴起的“知青文学”的产物。之后,这一概念已打破了此种特定范畴而扩展到普遍的文学创作领域。“边缘人形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物命...[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