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及其附近所发生的震源深度为1~10km的地震。它与火山喷发活动的直接关系虽然尚不明确,但与地下岩浆、气体状态的变化所产生的地应力分布的变化是有密切关系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火山及其附近所发生的震源深度为1~10km的地震。它与火山喷发活动的直接关系虽然尚不明确,但与地下岩浆、气体状态的变化所产生的地应力分布的变化是有密切关系的。...[继续阅读]
地质历史上,中、新生代发生在阿尔卑斯旋回内的各次运动。对这个以欧洲阿尔卑斯山命名的运动,史蒂勒(1924)曾划分出11个运动幕。传统地质学研究认为,中生代阿尔卑斯地槽强烈下陷,海底火山活动剧烈。晚第三纪地槽转变为褶皱山...[继续阅读]
欧洲的阿尔卑斯以及其它一些年青的巨大造山带和褶皱山系。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由于阿尔卑斯运动(中国称喜马拉雅运动),使沿欧洲南部中生代的古地中海发生了强烈褶皱,形成横贯东西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从西班牙至亚洲南...[继续阅读]
英国人艾里(G.B.Airy)提出的关于地壳均衡补偿现象的一种假说。他认为地球上层物质的密度比下层小,山脉是较轻的岩石浮在较重的介质之上,仿佛冰浮在水上一样,但是它的底部也伸入水下;山越高,它的底部伸入介质也就越深,山是有根...[继续阅读]
又称坳陷,泛指地貌上或地层面的下凹。如宽阔平坦的盆地或断层附近地层的下凹或向斜构造核部地层的下凹等。在大地构造学中,凹陷还指地台上的大型负向构造,下降极深的古老岩层上覆盖了巨厚的沉积岩层。可见,凹陷一词是个自...[继续阅读]
一个反映不同震级与频度之间关系的量,是古登堡和里克特最先提出的。令N为震级在MS±△MS之间每年地震的平均数目,研究发现lgN=a-bMS对全球和特殊地区两者的资料都拟合得很好。例如对全球而言,对浅震给出:当MS>6.0时,a=6.7,b=0.9。进...[继续阅读]
装有按照物理摆原理、采用弹簧悬挂方式制成的拾震器,能通过测量大地和一个同大地松耦合的惯性质量间的相对运动来记录地震的仪器。用于拾取水平振动的摆有铅直摆、倒立摆和水平摆,用于拾取垂直振动的是垂直摆。为了记录地...[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