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腔的别名。因明代昆山腔的中心由昆山移到了吴郡的首府苏州,所以有这种称呼。明人潘之恒在《亘史·曲派》中说:“自魏良辅立昆之宗,而吴郡与并起者为邓全拙,稍折衷于魏,而汰之润之,一禀于中和,故在郡为吴腔。”...[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昆腔的别名。因明代昆山腔的中心由昆山移到了吴郡的首府苏州,所以有这种称呼。明人潘之恒在《亘史·曲派》中说:“自魏良辅立昆之宗,而吴郡与并起者为邓全拙,稍折衷于魏,而汰之润之,一禀于中和,故在郡为吴腔。”...[继续阅读]
本指吴语区的民歌,因昆山腔也是从民间发源而来,所以昆曲也称为“吴歌”。如明代万历时汤显祖《答凌初成》说:“《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改窜,云便吴歌。”明末杭州的昆曲家汪然明在《春日湖上观曹氏女乐》诗中说:“销魂每为...[继续阅读]
指昆曲,“歈”就是“歌”。明万历年间潘之恒在《鸾啸小品》卷二《艳曲十三首》中说:“吴歈元自备宫商,按拍推宗魏与梁。”万历四十四年(1616)周之标曾刊印《吴歈萃雅》曲本选集。...[继续阅读]
指昆曲,因其盛行于以昆山和苏州为中心的吴语区,所以称为“吴音”。明万历时王骥德《曲律·论腔调》说:“在南曲,则但当以吴音为正。”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李声振写的《百戏竹枝词》说:“吴音,俗名昆腔,又名低腔,以其低于弋...[继续阅读]
明人对昆曲的代称。“骚”原指屈原抒情名篇《离骚》,后称其为“骚体”,风雅之士则称为“骚人”。所以苏州人唱的南曲便被称为“吴骚”,曲坛称为“骚坛”。明末张楚叔曾选刊《吴骚合编》四卷,在辨订曲牌和校正板眼方面颇为...[继续阅读]
本意是指吴人的好尚,引申为吴人爱好的本地声歌,六朝时指吴地的乐府民歌,明清时则指昆曲。明代汪道昆《太函集》卷一一五《观舫》诗云:“征歌还许出吴趋。”《康熙苏州府志》卷二一《风俗志》记载:“吴人善讴,其习已久。古...[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