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谁的罪恶》演出失败原因的讨论
1989-11

1933年7月30日,中央苏区工农剧社举行纪念八一的晚会,演出了微明(沙可夫)的多幕剧《谁的罪恶》。这个剧本取材于非洲黑人被卷入世界大战的漩涡、为帝国主义强盗战争而牺牲的悲惨故事。剧本宣扬反对战争,宣扬母爱,宣扬和平主义,而没有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没有着重表现欧洲无产阶级反战的实际斗争。在苏区面临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五次“围剿”斗争的紧要关头,宣扬这些观念,显然对革命有害。为此,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记者、作者、编者和读者对这个剧本进行了讨论,对演出失败的原因展开了争论。《红色中华》首先于8月4日刊登批评文章。接着,又发表剧本作者的文章。这篇文章欢迎对《谁的罪恶》的脚本及演出的批评,但将《谁的罪恶》的失败,归结于剧本的结构与演员的配置失当。认为主角演员演得毫无生气,把很多重要对话都忘了,甚至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修改为“反对战争”。此后,该刊又发表阿伪的《提高戏剧运动到列宁的阶段》,文章认为剧作者把偷运和平主义的责任,卸在演员身上,对于剧本本身的责任却轻轻推在一边,是不对的。主张用列宁的关于“以革命战争消灭帝国主义战争”的教导为武器,在戏剧运动中开展思想斗争,反对和平主义思想,把戏剧运动提高到列宁的阶段。编者在后记中肯定了在文化战线上开展思想斗争的必要性,认为只有开展文艺上的思想斗争,提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方能把文艺运动提高到列宁的阶段。这次演出的失败和展开的讨论,反映了苏区初期戏剧运动的某些不足和消极现象。



更多同类【中国现代文学】......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