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后世尊称他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轲的思想本于孔子又有所发展。他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应使人民安居乐...[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后世尊称他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轲的思想本于孔子又有所发展。他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应使人民安居乐...[继续阅读]
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记录。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继续阅读]
散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记叙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他先问齐宣王若朋友不尽责该怎么办,接着又问若士师不尽责该怎么办。对此,齐宣王均据理作答,殊不知这恰好进入孟子的“彀中”,待到再问“四境之内不治”时,齐宣王就...[继续阅读]
散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下》。记述孟子与宋大夫的对话。宋国设关卡和市场赋税征收制,对商品流通影响大。孟子要求立即取消它,宋大夫以等待来年作答——说明宋大夫也认识到这项措施的不正确。孟子识破了他的“缓兵之计”...[继续阅读]
散文。选自《孟子·告子下》。白圭用筑堤的办法治水,从小范围来看,固然可以防止洪水为患,但洪水必然会流到其他地方,给人们造成灾难。据此,孟子就用“以邻为壑”作比,即拿邻国当成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揭露了这...[继续阅读]
语录体。选自《孟子》。表现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游历各诸侯国,宣传他的社会理想。他极力劝勉君主实行“仁政”,认为“仁者无敌”。他为使人心向善,重视区分“利”和“义”,认为人们在这两者之间做出的选择...[继续阅读]
散文。选自《孟子》。“民贵君轻”是孟轲的著名论点。在孟子看来,君臣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平等的关系,国君如何对待臣子,臣子也会相应地回应国君,臣子不必为一个不顾惜臣民的君主竭诚效力;他还认为,残暴的国君不配称君...[继续阅读]
散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本篇阐发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讲的是民心向背的问题。本文开篇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接着举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而不胜的例子,阐明地理条件有利而人不齐心协力,最...[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