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货贝或贝化(货),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货币。原系产于南海及东海的自然海贝,因富装饰性、便携带、坚固耐用又能计数,遂作为“外来交换品”,自夏代(公元前21~前16世纪)起演变为中原部族的实物货币。货币多为白色光洁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又称货贝或贝化(货),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货币。原系产于南海及东海的自然海贝,因富装饰性、便携带、坚固耐用又能计数,遂作为“外来交换品”,自夏代(公元前21~前16世纪)起演变为中原部族的实物货币。货币多为白色光洁的...[继续阅读]
商周时代(公元前16~前8世纪)随经济贸易发展,为弥补自然货贝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石贝、玉贝、骨贝、蚌贝及陶贝等,通称仿贝。仿贝系分别用白滑石、玉石、兽骨及蚌壳等刻制而成,形态大抵仿照天然货贝,大多背磨一至两个穿孔,其交...[继续阅读]
商代中晚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质货币,为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形制仿货贝或拟枣贝,分空心、实心两类。大者长25毫米、宽15毫米以上,重7克多;小者长15毫米、宽10毫米左右,重3克上下。背或有孔,面分直齿...[继续阅读]
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楚国铸造的一种铜贝。稍具贝形而偏小。大者长约18毫米,重4克左右;小者长不足10毫米,重1~2克。钱体多为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钱面阴文多见为“夈”字;此文铭于钱面,看去似一蚂蚁歇于鼻尖...[继续阅读]
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前3世纪)楚国铸行的铜贝。形制与蚁鼻钱同,而钱面铭文仿佛一张吓人的鬼脸,故俗称鬼脸钱。一般长16毫米左右,重2~4克。面文旧释“贝”、“哭”或曰“贝化”二字的古体合文,近人多倾向读为“巽”(音逊...[继续阅读]
今释“郢爯(音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楚国都城郢所铸金币。郢爰(音影元)多铸为成块金版,完整者可分:龟版、长方、瓦片、圆饼4种形制,其含金量多为96%上下,最高者达99%。正面钤印“郢爰(爯)”阴文二字,极少阳文,篆体...[继续阅读]
长方形铜质钱牌。已发现有“良金一朱”、“良金二朱”及“良金四朱”3种,旧谱列为无考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阳新、大冶、蕲春等地陆续出土良金钱牌10余枚,据其出土地域、随出器物以及钱牌纹饰、文字等诸多特点,经专家初...[继续阅读]
春秋早期(公元前8世纪前后)出现于周、晋等地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系由商周青铜农具钱、镈(音布)演变而来。形与铜铲(古称钱或镈)相似,故又称“铲币”。布身呈长方形,上有短銎(音穷,柄孔),銎内常残留范泥。已见最大原始空首布通...[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