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黄河而上,沿着浩瀚的黄土高原,甘肃像一把巨大的金色纺锤,东襟黄河,祁连环护,以一种磅礴而高旷的气脉、深邃神秘的气质,楔入中国的版图中心。在这片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浩浩荡荡的黄河流走了太多俱往矣,厚重沉默的黄土...[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溯黄河而上,沿着浩瀚的黄土高原,甘肃像一把巨大的金色纺锤,东襟黄河,祁连环护,以一种磅礴而高旷的气脉、深邃神秘的气质,楔入中国的版图中心。在这片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浩浩荡荡的黄河流走了太多俱往矣,厚重沉默的黄土...[继续阅读]
魏晋十六国时期,战乱纷仍,东晋以降,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士先后在北方称雄立国,建立过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十六国时,五凉政权统治下的甘肃河西地区,虽然戎狄交侵,干戈弥漫,但比之中原,还是要相对安定一些...[继续阅读]
古丝绸之路始于长安,横贯甘肃,是中西贸易的要扼通道,也是文化文明的交融之地。这里商贾聚萃,僧侣文士徙旅往回,迥异的绘画、雕塑、宗教、歌舞,碰撞出斑驳的异彩。如果丝绸之路是中国人关于开放开明时代的一段绮丽记忆,那么...[继续阅读]
近千年前,中国西北曾崛起过一个由党项羌人为主体民族的政权——西夏王朝(1038—1227)。他们枭据西北近两百年,疆域千里,与北宋、辽对峙,与南宋、金鼎足,创造了一个大漠中的文武辉煌,也留下了一段胡马悲风、血与剑交融的破碎历...[继续阅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绵密而巨大的传承力量。明清时期,古代文化日臻完备,中国学子诵读和整理古代圣哲学说,广收博蓄,并确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和人文标杆。当时的学术风气,充满了古人孜孜研读、追求真理和独立人格的理性精神,并...[继续阅读]
“院者,垣也”。书院原指用一圈矮墙围束而成的藏书之所,主要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后来,古代士人以藏书为基础,开展聚徒讲学、访友祭祀、砥砺学术等文化活动。于是,书院藏书日益兴盛起来,并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藏书...[继续阅读]
明清时期,儒、道、释三教兼容并蓄。佛教信众的增多,必然引起对经书的大量需求,明清政府为此广为颁赐大量经卷,如明代官刻“大藏经”四次,私刻三次以上,超过以往任何一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国家完成《龙藏》的雕印,颁行天...[继续阅读]
拉卜楞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襟东昆仑山脉,桑曲河绕城而过。从临夏沿大夏河西行,一路皆是幽谷,水急山高,岩壑峥嵘。大夏河河谷中,有一片连绵的藏式建筑群,佛幡塔影,遥应着四周群...[继续阅读]
19世纪中叶后,列强侵略中国加剧,改良、革新、变法之风潮,席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封建势力式微。清政府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改良派“启迪民智”思想的推动下,开始废科举、兴学校,办公共藏书楼,现代意义上的...[继续阅读]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等地先后沦陷,各地文化学术机关开始由东向西迁至战略大后方的西南、西北地区。国民政府发出开发大西北的倡导,开展各项建设计划。“鉴于西北各省地位日益重要,而文化水准则较低落...[继续阅读]